庵内不知庵外事,坐看来者堕锋机。
忽思良遂参麻谷,大类清平见翠微。
黄檗棒头宁有法,惠超言下便知非。
意根欲立无存处,万象同时把手归。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古诗,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与体悟。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庵内不知庵外事,坐看来者堕锋机。
- 注释:在庵内,我无法了解外界的情况,坐着观察来访者,他们很容易陷入攻击他人的陷阱中(即“堕锋机”)。
- 赏析:通过这句诗,诗人表达了一种警惕,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被外界的诱惑或攻击所动摇,需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 忽思良遂参麻谷,大类清平见翠微。
- 注释:突然想起曾与良人共同拜访过麻谷禅师,这让我联想到了清净和平的景象,仿佛看到了那翠绿的山峰。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深刻体验,通过回忆与禅师的交流,展现了禅宗的意境与境界。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精神的追求。
- 黄檗棒头宁有法,惠超言下便知非。
- 注释:黄檗禅师的棒头上怎么可能还有佛法?惠超大师的话下就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 赏析: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禅宗的直接性和现实性,指出禅宗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实际的体验和领悟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大师们的敬仰之情。
- 意根欲立无存处,万象同时把手归。
- 注释:意根是修行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固定的根基,它就无法安放。而当所有的现象都在向我们展示其真实面目时,我们也应该放下一切执着,回归本心。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禅宗的“无相”思想,即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通过这句话,诗人告诫人们要放下对事物的执着,才能达到心灵的解脱。同时,也体现了禅宗的平等观和包容心。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禅宗精神的理解和体悟。通过对比与现实的接触,诗人表达了禅宗的直接性、现实性以及“无相”的思想。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与禅宗修行的热爱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