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袁唇齿邦,一水连清碧。
朝行筠溪边,暮见秀江色。
忽闻儿童音,乃知身是客。
独归江上寺,杖笠倚空壁。
犀颅会四海,香火自朝夕。
相逢作熟视,面数心莫识。
但记石门时,笑颊清光溢。
惊定喜失声,卒语成小立。
是时夜气清,隙月金蛇掷。
念君当北行,钵饭从谁乞。
我虽能少留,秋燕社已逼。
一欢偶然耳,分首成陈迹。
他年何处逢,话此空叹惜。
秀江逢石门徽上人将北行乞食而予方南游衡岳作此送之
注释:
筠袁(yú yuán)唇齿邦,一水连清碧。朝行筠溪边,暮见秀江色。忽闻儿童音,乃知身是客。独归江上寺,杖笠倚空壁。犀颅会四海,香火自朝夕。相逢作熟视,面数心莫识。但记石门时,笑颊清光溢。惊定喜失声,卒语成小立。是时夜气清,隙月金蛇掷。念君当北行,钵饭从谁乞。我虽能少留,秋燕社已逼。一欢偶然耳,分首成陈迹。他年何处逢,话此空叹惜。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第一句“筠袁唇齿邦,一水连清碧。”描绘了美丽的景色和和谐的氛围。筠袁,指的是湘江和漓江之间的一片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诗人在这个地方遇到了一位名叫石门徽上人的和尚,准备向北旅行,寻找食物,而诗人正在南方游历衡山。他们在这里相遇,彼此相识,成为了朋友。第二句“朝行筠溪边,暮见秀江色。”描绘了早晨和傍晚的情景。清晨,诗人沿着筠溪边行走,看到了清澈明亮的江水;傍晚时分,他又看到了美丽的秀江景色。第三句“忽闻儿童音,乃知身是客。”描绘了听到孩子们的笑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游客的情景。第四句“独归江上寺,杖笠倚空壁。”描绘了自己回到江上的寺庙中,靠在墙壁上的场景。第五句“犀颅会四海,香火自朝夕。”描绘了和尚的神通广大,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烧香拜佛。第六句“相逢作熟视,面数心莫识。”描绘了两人见面后,互相打量对方的长相,却不知道对方是谁的情景。第七句“但记石门时,笑颊清光溢。”描绘了回忆起与石门徽上人一起的时光,他的笑脸如清泉般明亮,让人感到愉快。第八句“惊定喜失声,卒语成小立。”描绘了听到喜讯后,突然愣住,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的情景。第九句“是时夜气清,隙月金蛇掷。”描绘了夜色宁静,月光如金蛇般洒落在江面上的景象。第十句“念君当北行,钵饭从谁乞。”描绘了想到石门徽上人即将离开,自己无法为他提供食物的情景。第十一句“我虽能少留,秋燕社已逼。”描绘了自己想要留下来陪伴石门徽上人的愿望,但是秋天的燕子已经开始筑巢,社日即将到来,人们需要参加祭社活动,不能留下来陪伴石门徽上人。第十二句“一欢偶然耳,分首成陈迹。”描述了与石门徽上人的短暂相聚,就像一场偶然的欢聚一样,虽然短暂,但却成为永恒的回忆。第十三句“他年何处逢,话此空叹惜。”表达了对未来相见的期待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与石门徽上人在秀江边相遇、分别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