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皋擘窠书棐几,玉勒银钩照林麓。
山堂聚观杂贤鄙,人人欢然如所欲。
独馀耆年视凝远,就观尚如隔罗縠。
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
岸中一笑山答响,我亦为君聊捧腹。
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
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
人间何从有此客,满腹精神真可掬。
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生朽木。

【译文】

颍皋(颍河)的崖石上,书有“擘窠”(大字)的书。

玉勒银钩照林麓,山堂聚集观赏的人杂陈贤鄙。

人人欢然如所欲,唯独耆者视凝远,就观如隔罗縠。

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

岸中一笑山答响,我亦为君聊捧腹。

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

呼童索纸赋新诗,诗成字字清如玉。

人间何从有此客,满腹精神真可掬。

我惭衰老亦作诗,譬如菌芝生朽木。

注释:

  1. 颖皋:颍河之畔的岩石。
  2. 擘窠:大字书法的一种形式,即在较大的石块或岩壁上书写文字、诗词等。
  3. 玉勒银钩:形容诗文工巧细腻,犹如银钩刻制一般。
  4. 山堂聚观:指文人雅士在山中聚会。
  5. 凝远:目光深远,有所思虑。
  6. 罗縠:轻细的薄纱。这里形容视线被遮挡,如同隔着一层薄纱。
  7. 筠床:用楠木制作的床榻。
  8. 茶烟:茶叶的香气。
  9. 菌芝:灵芝草。这里比喻作者的诗才如灵芝般珍稀难得。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游谷山的一次游览经历的回忆和感慨。全诗分为两部分,前面四句写景,描绘了游谷山的自然风光和文人雅士的聚会场景;后面八句则是诗人自己作诗的情景以及对友人的赞美和自叹。

首联“颍皋擘窠书棐几,玉勒银钩照林麓”,以颍皋岩石上的大字书来开篇,形象地展现了游谷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颔联“山堂聚观杂贤鄙,人人欢然如所欲”进一步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山中聚会的热闹景象,以及他们欢快的心情。

诗人转向自己的创作过程。颈联“独馀耆年视凝远,就观尚如隔罗縠”表达了自己虽然年纪渐长,但依然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仿佛与世隔绝。尾联“筠床瓦枕试新凉,小雨南风正清熟”则具体描述了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状态和心情感受。

最后两联转入自我抒情。诗人通过“我亦为君聊捧腹”来表达对于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谦虚和谦逊。而结尾两句“晚晴轩槛亦何有,隔屋茶烟度修竹”,则通过对晚晴、轩槛、茶烟和修竹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