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杉三十里,不复逢川原。
忽然在林杪,万峰延目观。
长崖有积雪,松声杂风泉。
是时春正深,风威犹折绵。
君堇金闺彦,而有清净缘。
和云扫车辙,引手酌灵源。
山空破岑寂,笑语答云烟。
鲁僧作鹰顾,惊此佳少年。
何以比人品,白鸥春水前。
既非山泽儒,亦非地行仙。
谐峰□□□,千叶开青莲。
景净若有得,兹游良偶然。
部曲亦欣□,喧哗下层颠。
归来念清境,依约闻啼猿。

【注释】

次韵(zhòu yùn)游高台:以诗应和别人的诗。次,跟随。韵,诗歌的声调。游高台,即在高处游览。

苍杉(cāng shān):青松,泛指树木。三十里:形容山高林茂。

川原:河流平原。川,水道。

林杪(miǎo):树梢。杪,树梢。

万峰延目观:万峰伸展在眼前。延,伸展。目观,眼睛所见。

长崖有积雪:长崖上覆盖着积雪。长崖,高峻不平的山崖。

松声杂风泉:松树枝叶发出的声音和风吹来的泉水声交织在一起。杂,混杂。

是时春正深,风威犹折绵:这个时候正是春天,寒风还像棉絮那样柔软。是时,这个时候。是,表判断,是时候。春正深,意思是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重了。折绵,像棉絮一样柔弱的风。

君堇金闺彦,而有清净缘:你是一位金门世家的子弟,有着清静美好的缘分。君堇,你的姓,金门世家,指世代做官的贵族家庭。金闺,金屋,古代指富贵人家的房屋。有,拥有。

和云扫车辙:和云一起扫除车轮碾过的痕迹。和云,和煦的云气。

引手酌灵源:伸手向那灵泉引酒。饮美酒。

山空破岑寂,笑语答云烟:山中空旷寂静,我笑着对飘动的云雾说。空,空旷,寂寞。岑寂,寂静、安静。

鲁僧作鹰顾:鲁地的僧人像鹰头一样仰望天空。鲁,古国名,今山东地区一带。鹰顾,仰望的姿势。

惊此佳少年:惊动这个英俊少年。惊,使震惊。此,代指他。

何以比人品,白鸥春水前:用什么来比拟他的人品呢?白鸥,白色的鸥鸟,这里借喻诗人自己。春水,春天的水。

既非山泽儒,亦非地行仙:既不是隐居山林的学者,也不是行走在陆地上的神仙。

谐峰□□□,千叶开青莲:与山峰相互谐和,千朵莲花盛开着。谐峰,和谐的山峰。

景净若有得,兹游良偶然:风景如此清幽宁静,这次游览实在是巧合。景净,景色十分清洁明净。

部曲亦欣□:部下士兵也喜欢这美景。部曲,部下的士兵。

喧哗下层颠:喧闹地爬上山坡。喧哗,声音杂乱无章。颠,山坡。

归来念清境,依约闻啼猿:回来后想念那清净的环境,隐约可以听到猿猴的啼叫。啼猿,猿猴啼叫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游赏胜景的诗歌。首联写游赏地点的辽阔,以及沿途的景物变化;颔联写登山途中所见;颈联写山顶所见之景;尾联写下山后的感慨。

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高台之时,其游历之地位于山岭之上,地势崎岖险要,故有“苍杉三十里”之句,表明游赏路程之长。“川原”二字写出游赏之地的地理环境——平展的河川平原。“忽然”二字点明游山路径的变化,山高林密,令人顿生“忽若”“如遇”之感。“长崖”两句写到达山顶后的景象:巍峨壮观,群峰环视。此时正值春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风威犹折绵”,则将春日的暖意与冬日的严寒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诗中多次出现人名及地名,如“君堇金闺彦”、“鲁僧”、“高山”、“清境”等,这些人物和地名的设置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多彩、层次分明。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具艺术魅力。如“苍杉三十里”一句中的“苍杉”两字,将树木的颜色与高度进行了巧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的雄伟壮丽;“万峰延目观”一句中的“延目观”三字,则将群峰伸向远方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再如“是时春正深”一句中的“春正深”三字,既表达了时间的概念,又突出了春季的特点,使得整首作品更加富有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游山过程中所见所感的生动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画面。同时,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多样的人物、地名设置,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