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不及处,但曰刹那际。
不曰刹那际,宁当有三世。
于此刹那中,尚不容拟议。
安得有死生,一切诸怖畏。
苦乐欣厌情,及分心境异。
是名颠倒想,不名随顺智。
如人游梦中,所历经千岁。
及其梦觉已,不过食顷耳。
稽首愿悲幢,发此不传秘。
愿分无尽灯,酬此四弘誓。
【译文】
在思考不到的地方,只说刹那之间;如果不说刹那之间,哪会有三世之隔?
在这个刹那之间,连一点空间都不留下。怎么能有生老病死呢?所有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分别心而产生的。心境的不同是痛苦的源头,也是智慧的障碍。
这种颠倒的想法不是真正顺从的智慧。就像一个人在梦中游历了千岁。当他醒来时,不过一顿饭的时间。
我恭敬地拜谢你,传授这个无法传扬的秘密。希望你能把无尽的光明传递给世人,以报答你的四弘誓愿。
【注释】
- 三月二十八日:佛教节日。
- 枣柏大士:即释迦牟尼佛。
- 生辰二首:指《悲华经》中的《悲华经·释迦牟尼佛应时所问》,共有两卷。其中第二首为“思虑不及处”。
- 刹那际:刹那即一念,刹那是极短暂的时间。
- 三世:佛教语,指前世、现在、未来三个时期。
- 于此刹那中:在这里。
- 一切诸怖畏:指生死轮回的痛苦。
- 苦乐欣厌情:指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和厌恶。
- 及分心境异:指人的心境不同。
- 是名颠倒想:这是颠倒的想法。
- 不名随顺智:这不是真正的顺从的智慧。
- 如人游梦中:就像人在梦境中一样。
- 食顷:古代称一顿饭的时间为食顷。
- 稽首愿悲幢:恭敬地拜谢并希望得到悲伤的旗帜。
- 发此不传秘:传授这个无法传扬的秘密。
- 酬此四弘誓:报答你的四个宏愿。
【赏析】
这首诗是对佛教经典《悲华经·释迦牟尼佛应时所问》的翻译与解读,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死轮回的痛苦和烦恼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虔诚信仰和追求。
诗的开篇“三月二十八日枣柏大士生辰二首 其二”,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纪念佛陀诞生的日子。然后,诗人通过对佛陀教义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轮回的痛苦和烦恼的认识与理解。他认为,这种痛苦和烦恼并不是因为生老病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分别心的存在。分别心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存在缺陷,因此,要想摆脱痛苦和烦恼,就必须超越分别心,达到真正的顺从智慧。
诗人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梦中游历了千岁,当他醒来时,不过一顿饭的时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生死轮回的痛苦是无法逃脱的,但是只要超越分别心,就能超越生死轮回的痛苦。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生不灭”的道理。
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对于佛教教义的信仰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佛法,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能够引起人们对佛教教义的关注和了解,也希望能够得到佛陀的教诲与指导,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领悟佛法的智慧,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