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觉知只一度,如刀斫水终不破。
细寻痕迹了无有,谓无破处则不可。
譬如密室风寂然,谓风无有俱是过。
以扇为风则动摇,风本不动汝会么。
译文:
超禅师告诉众人,见闻觉知只可一度。
见到和听到的只是一次,像刀砍水一样终究不破。
仔细探寻痕迹,没有一点破绽。认为没有破绽就不可说。
就像密室中风寂静一样,说风不存在就是过错。
用扇子去煽风就会动摇,风本就不动你明白吗。
注释:
①超禅师:禅宗六祖之一,姓李名通玄,俗家姓刘,唐代人,世称“超禅师”。他于公元675年示众,其语曰:“见闻觉知,只此过片工夫;直饶失却,亦无大碍。如人以刀切水,劳而无功。”
②见闻觉知: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接触外物的现象。
③度:限度。
④细寻:细细追寻、探索。
⑤谓无破处则不可(wéi):意为如果认为没有破绽就不可说。谓:认为,以为。
⑥譬如:如同……一样。
⑦密室:密封的房间或房间。
⑧寂然:安静,无声。
⑨过:错误,过失。
赏析:
此诗是一首禅诗。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在韶州受法后,曾对弟子们说:“若有人问我,见性成佛,向什么处去?我即言,我在塔下。不见我时,何处有塔?若问我见性成佛之道体,我亦不明。只此见性成佛,各自一机。但依此作心,即是见性成佛之体了。”此诗正是针对惠能的这种思想,用形象的语言予以阐释。
首二句写“见”与“闻”、“觉”之“知”,只能有一次,不能多次。因为一旦“见”、“闻”、“觉”之“知”有了次数的增涨,那么它们就会像刀砍水一般,永远斩不断,永远不会有终结。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说“见”、“闻”、“觉”之“知”只能有一次。
三、四句写“见”、“闻”、“觉”之“知”一旦有了数次,那么就会像刀砍水一样,永远斩不断的“痕迹”,但是这些痕迹又始终没有。所以,认为这些痕迹没有,那就说明这些痕迹是没有的。
五、六句写“见”、“闻”、“觉”之“知”有了数次,就像密室中有风,风虽然寂静,但是密室中的风是存在的。同样的道理,“见”、“闻”、“觉”之“知”也存在着。如果说“风”不存在就是错误的,那么“见”、“闻”、“觉”之“知”也不存在就是错误的。
末两句写如果用扇子去扇风,那么风就不会动。但是,风本来就是不动,不是被扇子扇动了。所以,如果认为风是被扇动了,那就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