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翁外瓦中旷达,未死不妨先建塔。
心如平地起骨堆,聊对时人翻着袜。
住山送客不过溪,瓦径不减石头滑。
诸方来者莫粗心,举步亦须防倒跶。

【注释】

昌禅师瓦翁塔:昌禅师是作者的朋友,他的墓塔建在昌寺。瓦翁塔:用石头砌成的塔。

外瓦中旷达:外面的瓦片大而空阔。

未死不妨先建塔:人还没死就先造坟墓。

心如平地起骨堆:心如平地一样坦荡。

聊对时人翻着袜:与世俗之人相对,不把世事放在心上。

住山送客不过溪:住在山上,送客人下山也不涉水。

瓦径不减石头滑:山路的石板比石头的路要滑。

诸方来者莫粗心:各地来的僧人不要轻率。

举步亦须防倒跶(dá):走路也要小心,防止跌跤。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代至正年间,当时诗人任僧录司照磨,昌禅师是他的好友,昌禅师死后,诗人为之作《昌禅师瓦翁塔铭》一文。昌师是江西高安人,俗姓周,号无庵,字仲明,号无庵居士,元代著名禅师,著有《无庵自述》。

首句“昌禅师瓦翁塔”点明题旨。昌禅师,即昌师,是元代江西高安人氏,俗家姓周,号无庵,字仲明,号无庵居士,元代著名禅师。他早年曾从学于黄龙慧南禅师,得度后即隐于庐山西林寺,后出家为僧,住持西林寺。他以禅教兼弘、儒释合一的教义著称于世。其著作有《无庵自述》《无庵语录》《西江月·示徒》等多部。

次句“外瓦中旷达”承上启下,写昌师的住所。昌师所居,外面是高大宽敞的瓦屋,中间却是开阔平坦之地,足见其为人旷达洒脱。“外瓦中旷达”,既写出了昌师的外在形象,也为下文写其内在品质作了铺垫。

第三句“未死不妨先建塔”,写昌师之死。“外瓦中旷达”的昌师,自然不会因为年老体衰而畏死苟全,相反,却“未死不妨先建塔”。这一句既是说昌师不怕死亡,更可贵的是表现出他对生死的超脱和淡泊。

第四句“心如平地起骨堆”,写昌师的内心世界。他虽已离世,但精神犹存,犹如平地起的一堆骨头,坚毅刚正,不为世俗所动。这句诗不仅写出了他生前的高洁品格,也表现了他死后的崇高境界。

第五句“聊对时人翻着袜”,进一步写昌师的精神境界。面对世间的纷扰和世俗之人,他并不去理会他们的是非议论,而是淡然一笑,就像翻着袜子那样从容不迫。此句诗既写出了昌师的豁达胸怀,也表现出他对待名利看得很淡的品格。

第六句“住山送客不过溪”,写昌师的生活作风。他隐居在山中,即使送客下山也不涉水,表明他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第七句“瓦径不减石头滑”,写昌师居住的环境。虽然身处险峻之地,但他的住处却十分安全,没有危险。这既体现了昌师的谨慎性格,又表现了他的智慧。

第八句“诸方来者莫粗心”,是对来访者的劝诫。无论是哪个地方来的僧人,都不要过于轻率,要认真对待。这不仅是对来访者的提醒,也是对自身修行的要求。

最后两句“举步亦须防倒跶”,是总结全文。这句话不仅是对前面诗句的概括,更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谨慎小心,不能掉以轻心。

这首诗通过对昌师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看法和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禅宗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