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蒙初辟无人伦,闻有盘古明君臣。
又云人生必有祖,约略尊之号盘古。
年荒事渺资游谈,盘古有墓青城南。
吾闻古无封树制,此地高坟蹲赑屃。
况当文字未生时,谁图形貌留荒祠。
遗俗常拜墓常扫,岁荐肴烝杂香芼。
先民亦复能火食,里巫独识神嗜好。
君不见儒生读书颂陶唐,读史称三皇。
岂如里巫学更博,能为盘古创祠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盘古庙的诗。它以盘古为题材,通过对盘古庙的描述来表达诗人对古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句“冥蒙初辟无人伦”,描述了盘古开辟天地时的景象。这里的“冥蒙”是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初辟”是指盘古开辟天地的行为。而“无人伦”则暗示了盘古在开天辟地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伟大力量和超凡形象。
第二句“闻有盘古明君臣”,则是对盘古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描绘。这里提到了盘古与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君臣关系,即盘古是天地的创造者,因此被尊为“明君臣”。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盘古的尊敬,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君臣关系的怀念之情。
第三句“又云人生必有祖”,是对盘古作为人类始祖地位的强调。这里的“又云”表示这是一种常见的说法,而“人生必有祖”则是对盘古作为人类始祖地位的肯定。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盘古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类起源的探索欲望。
第四句“约略尊之号盘古”,则是对盘古称号的进一步解释。这里的“约略”表示这是一种大致的说法,而“尊之号盘古”则是对盘古称号的具体描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盘古称号的尊重,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意识。
第五句“年荒事渺资游谈,盘古有墓青城南”,则是对盘古墓地位置的描述。这里的“年荒事渺”表示由于时代久远,很多事情已经难以考证,而“资游谈”则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概括性描述。而“盘古有墓青城南”则是对盘古墓地位置的具体描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盘古墓地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第六句“吾闻古无封树制,此地高坟蹲赑屃”,则是对古代墓葬制度的描述。这里的“古无封树制”表示古代没有像后代那样的墓地保护措施,而“此处高坟蹲赑屃”则是对盘古墓地的具体描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古代墓葬制度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
第七句“况当文字未生时,谁图形貌留荒祠”,则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描述。这里的“文字未生时”表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口头传说来传播信息,而“谁图形貌留荒祠”则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概括性描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第八句“遗俗常拜墓常扫,岁荐肴烝杂香芼”,则是对祭祀活动的描述。这里的“遗俗常拜墓常扫”表示在那个时代,人们在祭祀活动中都会向墓地进行拜祭并打扫,而“岁荐肴烝杂香芼”则是对祭祀活动中食物的描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祭祀文化的关注,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第九句“先民亦复能火食,里巫独识神嗜好”,则进一步描述了当时的祭祀方式。这里的“先民亦复能火食”表示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火进行烹饪,而“里巫独识神嗜好”则是对里巫(祭司、巫师)在祭祀活动中具有特殊才能的描述。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祭祀文化的观察,也表达了诗人对特殊才能的认识。
第十句“君不见儒生读书颂陶唐,读史称三皇”,则是对当时文人学士生活状态的描述。这里的“君不见”表示作者对这种情况的感慨或讽刺,而“儒生读书颂陶唐,读史称三皇”则是对当时文人学士生活的描绘。这些文人学士虽然学识渊博,但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到盘古的意义,只是简单地颂扬陶唐和三皇。这一描述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当时文人学士生活的态度,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第十一句“岂如里巫学更博,能为盘古创祠乐”,则是对诗人自己的认识。这里的“岂如里巫学更博”表示诗人认为只有里巫这样的人物才能够真正理解到盘古的意义,而“能为盘古创祠乐”则是对里巫在历史上的作用的描述。这两句话合起来,既是对里巫的评价,也是对自己认识的一种反思。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里巫的不同,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真相的追求以及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盘古庙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传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对盘古与天地之间的描绘、对盘古作为人类始祖地位的强调、对古代墓葬制度的关注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追求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珍视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历史与现实之间联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