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西湖波渺渺,柳不藏莺半枯稿。
旧树婆娑新树稀,折柳人多种柳少。
海塘一百七十里,万树绿杨夹驰道。
谁是年年种树人,骑兵巳共垂杨老。
长条齐剪三千枝,遍插湖边任颠倒。
几时春雨浸深根,多少新芽出青杪。
一年两年影依依,千丝万丝风袅袅。
待与游人遮夕阳,应有飞绵衬芳草。
补种须教有司管,爱惜还期后人保。
昔日何人种柳枝,曾拂翠华萦羽葆。
今日离宫有落花,踠地春风共谁扫。
白堤插满又苏堤,六尺柔荑惜纤小。
且把千行淡绿痕,试与桃花斗春晓。
【注】乙丑:南宋理宗宝年间(1245年)。
【赏析】此诗作于理宗宝佑三年(1250)春。当时,作者任浙西提举,负责海塘工程。他为使西湖柳树成行,每年春天都要从江、湖一带移植大量柳条,插遍西湖。本篇即是诗人在移植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西湖图,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歌颂之情。
首联“十里西湖波渺渺,柳不藏莺半枯稿”点明地点、时间和季节。诗人把西湖比作“十里”,突出其浩渺无际;又以“波”代指湖水,突出其清澈透明。同时,又以“柳不藏莺,半枯稿”形象地表现了早春时节,湖面水波荡漾,柳叶尚未发芽,而垂杨则已绿满枝头,莺歌婉转的景色。
颔联“旧树婆娑新树稀,折柳人多种柳少”描写了柳树种植的状况。诗人以“婆娑”、“新”、“多”、“少”四个动词分别形容旧柳、新柳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柳树生长的旺盛与衰残。
颈联“海塘一百七十里,万树绿杨夹驰道”写出了柳树种植的范围和位置。诗人把整个海塘比作一条长河,并把柳树比作河上的绿杨,形象地描绘出了柳树的盛况。
尾联“待与游人遮夕阳,应有飞绵衬芳草”则想象了人们观赏西湖的美好景象。诗人用“飞绵”比喻柳枝,形象地描绘出了柳枝飘逸如丝的柔美姿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民生活美好幸福的祝愿。
整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西湖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