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闻苏斋,是闻凌氏说。
及我入翰林,公秉学使节。
山东我代公,石帆亭上别。
居杭又数年,公诗自缉缀。
寄来前数集,刊校始于浙。
刊成庋灵隐,书藏由此设。
两家诗卷中,言此颇亲切。
我重入翰林,此事遂中辍。
蒋氏来岭南,后集续刻锲。
六十有六卷,十七集胪列。
暮年续一集,四卷李所撷。
去年洛阳𥿄,棕墨新印刷。
于是复初斋,诗乃全无缺。
书藏与朝鲜,寄去情勿竭。
忆昔庚辛间,袂与野云挈。
红尘足不到,常向苏斋谒。
谈经兼论诗,金石缘亦结。
石墨书楼中,摩挲遍碑碣。
有时坐诗境,清言落玉屑。
有时石画轩,山云赠怡悦。
东郊古寺游,拈花听僧偈。
壬秋潞水诗,柳向亦园折。
丙冬复相见,暖室畏寒雪。
尔时公渐衰,则亦嗟大耋。
公遽归峨嵋,遗集今悲阅。
集中惠我诗,一一字不灭。

我初闻苏斋,是闻凌氏说。

这句中的“初”指的是作者初次听说苏斋时的情况,而“是闻凌氏说”则表示当时听到的只是关于苏斋的一些传说或者描述。

及我入翰林,公秉学使节。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作者进入翰林院担任官职时,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与苏斋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这里,“秉学使节”指的是担任学使职务,这是一种官职,负责管理和指导学术教育等工作。

山东我代公,石帆亭上别。
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在山东地区代为管理公事的情景,同时提到了他在石帆亭上与某人告别的场景。这里的“公”应该是指苏斋的主人或相关人物。

居杭又数年,公诗自缉缀。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杭州居住了几年的时间,期间他整理和汇编了苏斋主人的诗歌作品。这里可能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行动或工作,使得这些诗歌得以保存和传承。

……(后面内容省略)

于是复初斋,诗乃全无缺。
这句话表明在完成上述工作后,作者终于完成了对苏斋所有诗歌作品的整理,使之完整无损。这标志着一个长期努力的成果,也意味着对这些诗歌的研究和欣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苏斋主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影响,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片段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共同经历。从最初的听闻、到参与其中、再到最终完成整理,诗歌中的情感和经历逐渐丰富起来。这种情感的流露和记录,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成长历程,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情和知识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