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月初上,舟行风定时。
年凶忧盗贼,客倦厌奔驰。
浊酒长瓶罄,孤衾瘦骨支。
桃源在何许,频起问篙师。

【注释】

月:月亮。时:时节,时间。凶:不吉利。盗贼:指强盗。厌:厌倦。长瓶:大酒壶。孤衾:空寂的枕席。问篙师:向撑船的人打听桃源在哪里。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是作者与友人同游江南时的即兴之作。

首句“河畔月初上”,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月”,即月亮,这里指初生的月亮;“初”,就是开始的时候。诗人写景开篇,便以新月的升起为题,渲染出游时清冷的气氛,为全诗定下基调。次句“舟行风定时”,写游船顺流而行的情景,突出了游船在水上的平稳行驶状态。三、四两句“年凶忧盗贼,客倦厌奔驰。”,则转入正题。“年凶”指时运不佳,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盗贼”指社会混乱,人民遭难;“奔驰”指疲于奔命,四处奔波。这些内容都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及心情。诗人因时局动荡不安,自己又漂泊无依,所以对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恐惧。

五至八句,诗人从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描写出他内心的苦闷。“浊酒长瓶罄”,意思是说喝得连酒都喝完了,“长瓶”是指酒量好,“罄”是尽的意思,说明诗人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了。“孤衾瘦骨支”,意思是说睡在一张空空的床上,只有一根床骨支撑着。“孤衾”“瘦骨”都是形容自己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而“孤”字还暗含自己漂泊在外的辛酸。“桃源在何许?频起问篙师。”,意思是说:桃花源究竟在什么地方?我频频起身询问撑船的人。“篙师”就是撑船的人,因为撑船人最熟悉水路,所以诗人就问他桃花源在何处。这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一方面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另一方面又充满求索和探索的愿望。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感受与心情变化,抒发了他对前途的悲观情绪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同时也表现了他积极探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