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虽小技,其源本经史。
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
别材非关学,严叟不晓事。
顾令空疏人,著录多弟子。
开口效杨陆,唐音总不齿。
吾观赵宋来,诸家匪一体。
东都导其源,南渡逸其轨。
纷纷流派别,往往近粗鄙。
群公皆贤豪,岂尽昧厥旨。
良由陈言众,蹈袭乃深耻。
云何今也愚,惟践形迹似。
譬诸艻蔗甘,舍浆啖渣滓。
斯言勿用笑,庶无乖义始。
【注释】
斋中读书十二首 其十一:甲申,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诗篇:指诗歌。
虽:即使。
小技:技巧。
必也:一定要。
万卷储:万卷之书。万卷,极言书籍之多。
别材非关学,严叟不晓事:意思是说学问和才能并不取决于是否学习,严光不懂事,但能被世人所重用,而顾宪成不懂事却得不到重用。
顾令空疏人,著录多弟子:意思是说顾宪成让一些没有学问、只是靠门第出身的人做自己的学生。
开口效杨陆,唐音总不齿:意谓杨万里的词风,陆游的诗风,都不受推崇。
吾观赵宋来:我看自宋代以来。
诸家匪一体:各种流派不同,不是一脉相承。匪,不是。
东都:洛阳,古代都城。
导其源:指引路、开先导。
南渡:指南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逸其轨:偏离了正统的轨道。
纷纷流派别,往往近粗鄙:流派众多,各有特色,但大多粗俗不堪。
群公:指当时的士大夫。
贤豪:指有才识的豪杰之士。
岂尽昧厥旨:难道他们都没有理解其中的道理?厥,他的,这的。
良由陈言之众,蹈袭乃深耻:是因为那些陈旧的言论太多,所以人们对此感到羞耻。
云何今也愚,惟践形迹似: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愚蠢呢?只追求表面的形式而已。
譬诸艻蔗甘,舍浆啖渣滓:就像甘蔗汁一样甜美,却舍弃了它的浆吃渣滓。比喻好的东西被糟蹋。
斯言勿用笑,庶无乖义始:这样说的话请不要嘲笑,免得背离了本来的意思。
【赏析】
《斋中读书十二首》,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作的一组七律。《斋中读书十二首》共分十二首,每首都以“斋中读书”开头,这是其中的第十二首。这首诗主要写郑思肖对宋室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苟且偷安,一味妥协退让的不满与批评。
全诗可分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点出主题:“吾观赵宋来”一句,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六句为第二层,进一步分析问题:“诸家匪一体”三句,指出当时各种思想派别,不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各自标新立异,各走各的路。“纷纷流派别”四句,进一步说明这种现象。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提出自己的看法:既然这样,那么就应该像杨万里和陆游那样,不为流俗所动,坚持自己的立场。末两句为第四层,表明自己的态度:“云何今也愚”,是说如今这些人怎么这样糊涂?“惟践形迹似”是说只有表面上模仿一下他们的形迹罢了。“喻诸艻蔗甘,舍浆啖渣滓”,是说就像甘蔗汁那样甜美,却舍弃了它的浆吃渣滓;“斯言勿用笑,庶无乖义始”,是说这样说的话,请不要嘲笑,以免违背了本来的意思(原注:“‘蔗’字读曰‘渣滓’。”)。
郑思肖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值得注意。第一、二两句,把议论和描写结合起来,先作议论,然后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渲染,使议论具有感染力,这种写法,比单纯的议论更有说服力,更耐人寻味。如“虽小技”、“万卷储”等句,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又如“别材非关学”,是说学问和才能并不取决于是否学习,严光不懂事,但能被世人所重用;顾宪成不懂事,却得不到重用。这里用严光和顾宪成两人的事迹,说明人才的标准不能以学识为主,而应看人的品行和能力,这就有力地驳斥了那种以学问为标准,不以人品为准则的谬论。再如“云何今也愚”一句中的“愚”字,既指作者自己,又指读者,这就使议论的范围扩大了。
第三、四两句,用比喻的方法写议论,使议论显得更为深刻有力。郑思肖认为,像杨万里的词风、陆游的诗风,都不受推崇,这固然是由于杨万里和陆游的词风、诗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见后文),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的词风、诗风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当时的统治阶级看来,他们是不合时宜的。郑思肖在这里运用这一观点,对当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落后作了有力的批判。
此外,郑思肖此诗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如“虽小技”、“万卷储”等句,都用了反问的语气,显得非常有力,而且富有感情色彩。如“开口效杨陆”一句,就是用反问的语气写出作者对当时文人习气的不满和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