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时图九歌,和仲书九辨。
昔贤爱楚辞,重之若笙典。
舍人工楷书,法在去肥软。
三真六草间,用意带章篆。
年来日临池,真迹满巾衍。
离骚思所寄,一写一百卷。
吾思屈子才,妙语恣抽演。
美人与芳草,发兴义微显。
灵修美始合,改路忽他践。
艺兰磐石阿,终憾托根浅。
一旦化为茅,遂为荛竖剪。
冶容非不工,其奈出辞謇。
扬蛾众女前,谣诼讵能免。
水流岂复回,石烂不可转。
斯人父沉湘,心事尔能阐。
想当怀伯庸,以兹费藤茧。
纸长三过读,令我亟称善。
冷笑书洛神,取义毋乃舛。
题乔孝廉 书离骚(癸未)
伯时图九歌,和仲书九辨。
昔贤爱楚辞,重之若笙典。
舍人工楷书,法在去肥软。
三真六草间,用意带章篆。
年来日临池,真迹满巾衍。
离骚思所寄,一写一百卷。
吾思屈子才,妙语恣抽演。
美人与芳草,发兴义微显。
灵修美始合,改路忽他践。
艺兰磐石阿,终憾托根浅。
一旦化为茅,遂为荛竖剪。
冶容非不工,其奈出辞謇。
扬蛾众女前,谣诼讵能免。
水流岂复回,石烂不可转。
斯人父沉湘,心事尔能阐。
想当怀伯庸,以兹费藤茧。
纸长三过读,令我亟称善。
冷笑书洛神,取义毋乃舛。
注释:
- 伯时:指晋代文学家左思,字太冲,他的《蜀都赋》中有“图于左氏”的诗句。九歌:指《诗经》中的《国风》之一,共有十篇,其中前三篇为屈原所作。九辨:指《楚辞·九辩》。
- 昔贤:指古代的贤人。爱:喜爱。楚辞:指战国楚人屈原所作的《楚辞》。重之:重视它。
- 舍人工楷书:舍弃人工的楷书书法。法:方法、法则。去肥软:去除繁体书法中的肥腴部分,即简化书法。
- 三真六草间:指书法中有三种字体(真书、隶书、草书),六种字体(六体)。用意:书法中的意图或技巧。带:连缀。章:文辞。篆:指小篆。
- 年来:近年来。日临池:每天临摹池水。真迹:真实无妄的书画作品。衍:增加。
- 离骚:指屈原的作品《离骚》,这是一篇抒发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长诗。《离骚》中表达了作者对楚国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 吾思屈子才:我想到了屈原的才华。屈子:对古人的尊称。才:才能、才干。妙语:精妙的话语。
- 美人与芳草: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发兴义微显:表达一种微妙的含义。
- 灵修:指屈原自称。美始合:美好的开始。改路忽他践:改变道路突然被他人践踏。
- 艺兰磐石阿:种植兰花在磐石旁边。艺:种植、培养。
- 终憾托根浅:最终感到自己扎根太浅。托根:指依附于某种事物或环境。
- 一旦化为茅:一旦变成了茅草。遂为荛竖剪:最后被樵夫割倒。荛竖:砍柴的人。
- 冶容:美丽的容颜。非:不是。但,表转折关系。其奈出辞謇:奈何写出言辞艰涩的诗词。
- 扬蛾众女前:扬起蛾眉面对众多女子。谣诼:诽谤和谣言。讵能免:怎么能避免呢?
- 水流岂复回:水流难道能够回转吗?石烂不可转:石头腐烂了也无法再转动。
- 斯人:此人,指屈原。父沉湘:他的父亲屈原投江自尽。心事尔能阐:你的心事我能理解。
- 想当怀伯庸:我想到怀有高尚的品行像伯庸一样。以兹费藤茧:为此花费了很多功夫。
- 纸长三过读:书写的纸张很长,读了三遍。亟称善:急切地认为很好。
- 冷笑书洛神:轻蔑地笑谈书写洛神赋的故事。洛神:即《洛神赋》,是汉代曹植的名作。取义毋乃舛:取义是否恰当有待商榷。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评价。作者左思在这幅作品中,通过赞扬书法的技法,表达了对屈原作品《离骚》的赞赏之情。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书法技法的评价,后半部分是对屈原作品的赞美。
诗的第一句“伯时图九歌”,提到了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其中的“图于左氏”一句表明了对书法技法的重视。接着提到“和仲书九辨”,指的是东汉文学家王逸的《楚辞章句》,这是对屈原作品的赞誉。接下来的句子“昔贤爱楚辞,重之若笙典”,表达了古代圣贤们对屈原作品的喜爱,将其比作珍贵的文献典籍。
在第二句“舍人工楷书”,提到了舍弃人工的楷书书法,强调的是书法的技巧性。接下来的“法在去肥软”,则是指书法中的法则在于去除繁体中的肥腴部分,也就是简化书法。第三句“三真六草间”,指出书法中有三种字体(真书、隶书、草书),六种字体(六体),强调的是书法的多样性和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离骚》的赞美:“年来日临池,真迹满巾衍。”这里表示近年来每天都临摹池水,真实的书法已经充满了整条围巾。紧接着的“离骚思所寄”,则是将《离骚》视为自己的思考所寄托的地方。
诗的后半部分继续对屈原作品进行赞美:“吾思屈子才,妙语恣抽演。”“妙语”指的是屈原作品中精妙的语言,而“恣抽演”则表示对其思想内容的深入探讨和发挥。接着的“美人与芳草,发兴义微显”则表达了对于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好事物或人的赞美和感慨。
诗的最后一句“灵修美始合,改路忽他践”则表达了对于屈原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于其作品被篡改、被误解的无奈。而最后的“艺兰磐石阿,终憾托根浅”则表达了自己对此的遗憾之情,认为屈原的作品虽然美好但扎根太浅,容易被忽视。
整首诗通过对书法技法和对《离骚》作品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左思对书法艺术和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命运和作品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