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台久芜没,蓟丘不可梯。
虽有千里目,将何共攀跻。
佳辰趁新社,膏雨融冻畦。
早抽红药萌,渐见碧草萋。
层坡簇五骑,两壶提一奚。
陟彼积土冈,同驻削玉蹄。
安房隐曲几,藉地分疏荑。
泉樽酌用匏,饭黍先以鸡。
既沥甘蔗浆,复堆苦荬齑。
微酣恣坦步,遐览穷端倪。
南有松柏林,其北桃李蹊。
亭午风华香,疑是麝脱脐。
居人半陶旊,门窦皆衡圭。
浓薰树杪烟,浊漉水中泥。
童娃亦娟劳,面目成𪑿黧。
何时得颒濯,胜眼刮神篦。
不见九陌尘,奔车日冥迷。
吾侪处其中,形殊境则齐。
相期泛裂帛,莹拂湖上堤。
子为逸少序,我续兴公题。

这首诗由王士禛在己巳年所作,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诗句解读与译文:

  1. “隗台久芜没,蓟丘不可梯。” - 描述了隗台荒废的情景,以及难以攀登的蓟丘。
  • 注释: “隗台”指古代的台名或山名,“蓟丘”是古代的一个地名。
  • 赏析: 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无法重现的历史场景的感慨。
  1. “虽有千里目,将何共攀跻。” - 虽然有远见,但却无法到达高处。
  • 注释: “千里目”比喻高远的视野或洞察力,“攀跻”意为攀登、达到高处。
  • 赏析: 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和无力感。
  1. “佳辰趁新社,膏雨融冻畦。” - 在美好的春光中享受农事,春天的雨水使冰冻的土地解冻。
  • 注释: “新社”指新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膏雨”是指滋润万物的春雨。
  • 赏析: 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1. “早抽红药萌,渐见碧草萋。” - 早春时节,可以看到红花萌芽,草地逐渐变得绿意盎然。
  • 注释: “红药萌”指红色花朵的萌芽,“碧草萋”形容绿色草地。
  • 赏析: 体现了春天生命力的旺盛和大自然的复苏。
  1. “层坡簇五骑,两壶提一奚。” - 描述一个山坡上聚集了五匹马,旁边有一壶酒和一个奴隶。
  • 注释: “层坡”指层层的山坡,“奚”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奴仆或者是随从。
  • 赏析: 展现了一种贵族或官员出游时的奢华场景。
  1. “陟彼积土冈,同驻削玉蹄。” - 登上那个堆积着土的山冈,一起停驻在镶有玉石的马足上。
  • 注释: “陟彼”是登的意思,“积土冈”指山冈,“削玉蹄”形容马的蹄子光滑如玉。
  • 赏析: 通过细节描写,传达出旅途中的愉悦和舒适。
  1. “安房隐曲几,藉地分疏荑。” - 安置了一个隐蔽的房屋,用地上的草作为席子,准备品尝初春的嫩芽。
  • 注释: “隐曲几”形容房子隐藏在角落,“疏荑”指的是初生的嫩芽。
  • 赏析: 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1. “泉樽酌用匏,饭黍先以鸡。” - 用葫芦做的酒杯喝酒,米饭是用鸡肉来准备的。
  • 注释: “泉樽”即葫芦制的酒杯,“匏”是一种植物的果实,用来酿酒或做酒器。
  • 赏析: 展示了古人饮酒和饮食习惯。
  1. “既沥甘蔗浆,复堆苦荬齑。” - 喝完甘蔗汁后,又堆起了苦菜制成的腌菜。
  • 注释: “蔗浆”指甘蔗汁,“荬”是一种蔬菜。
  • 赏析: 反映了食物的多样性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1. “微酣恣坦步,遐览穷端倪。” - 微醺之后,可以自由漫步,放眼望去,可以尽收眼底。
  • 注释: “微酣”表示饮酒至微醉的状态,“坦步”形容走路轻松自如,“遐览”指远望,“穷端倪”意味着看透事物的本质。
  • 赏析: 描述了饮酒后的惬意和对景色的欣赏。
  1. “南有松柏林,其北桃李蹊。” - 南方有松树林,北方则是桃树和李树交错的小径。
  • 注释: “松柏林”指茂密的松树林,“桃李蹊”则是指桃花或李花盛开的小径。
  • 赏析: 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和丰富。
  1. “亭午风华香,疑是麝脱脐。” - 中午时分风华正茂,花香袭人,仿佛闻到了麝香的味道。
  • 注释: “亭午”即中午时分,“风华香”形容花香浓郁,“麝脱脐”是对麝香味道的夸张描述,意指香气浓郁到仿佛能闻到麝香的味道。
  • 赏析: 捕捉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和韵味。
  1. “居人半陶旊,门窦皆衡圭。” - 居住在那里的人大多从事陶器制作或其他手工艺,门前的门槛都用石头做成,门前的台阶都是用玉制成的。
  • 注释: “居人”指当地的居民,“陶旊”是制陶的意思,“衡圭”指的是用石头制作的门槛,“玉阶”则是用玉制作的台阶。
  • 赏析: 展现了当地文化和建筑的特色。
  1. “浓薰树杪烟,浊漉水中泥。” - 浓密的烟雾缭绕在树梢,水里浑浊不堪。
  • 注释: “树杪”指树梢,“浓薰”形容烟雾浓厚,“浊漉”指水浑。
  • 赏析: 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景象。
  1. “童娃亦娟劳,面目成𪑿黧。” - 孩子们也很勤劳,他们的面容显得黝黑。
  • 注释: “童娃”指儿童,“娟劳”形容劳动勤奋的样子,“面目成𪑿黧”是说孩子的脸上长满了黑点或雀斑。
  • 赏析: 反映了孩子们朴实无华的劳动生活和他们天真无邪的面貌。
  1. “何时得颒濯,胜眼刮神篦。” - 什么时候能够洗一次脸,胜过去理发店刮一次脸。
  • 注释: “颒濯”即洗脸,“颒”是洗的意思,“刮神篦”指的是去理发店理发,“神篦”是理发的工具。
  • 赏析: 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自我洁净的重视。
  1. “不见九陌尘,奔车日冥迷。” - 看不见大道上的尘土飞扬,因为道路上的车马都行驶得飞快。
  • 注释: “九陌”指宽阔的道路,“尘”指路上的尘土,“奔车”即快速行驶的车马,“冥迷”意为迷失方向。
  • 赏析: 描绘了都市中的喧嚣和繁忙。
  1. “吾侪处其中,形殊境则齐。” - 我们处在这个环境中,尽管身份地位不同,但心境相似。
  • 注释: “吾侪”指我们这些人,“处其中”即处于这个社会之中,“形殊境则齐”表示尽管我们的身份地位有所不同,但我们的心态和感受是一致的。
  • 赏析: 表达了对共同经历和情感的理解。
  1. “相期泛裂帛,莹拂湖上堤。” - 我们约定着共同泛舟湖上堤岸,让湖水轻轻拂过我们的脚跟。
  • 注释: “泛裂帛”即泛舟,“泛”是泛舟的意思,“湖上堤”指的是湖上的小堤岸。
  • 赏析: 描述了宁静的自然景色和悠闲的生活方式。
  1. “子为逸少序,我续兴公题。” - 你写逸少的序文,我写兴公的题字。
  • 注释: “逸少序”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的序文,“兴公题”指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写的《鸭头丸帖》的题字。
  • 赏析: 表达了对两位书法大家的敬仰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的感悟和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