骐骥服盐车,猕猴骑土牛。
于心徒欲速,为计苦不周。
白洋既覆粟,太行亦倾辀。
择术昧先几,焉能获所求。

杂诗三首其三 鉴赏

唐代诗人沈佺期所作《杂诗三首》中的第三篇,以细腻笔触勾勒了闺中少妇对战争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本诗通过描绘少妇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她对战争早日结束的期盼,深刻反映了初唐时期社会反战情绪。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1. 诗句解读
  • 骐骥服盐车,猕猴骑土牛:比喻有才能的人却被平庸的职位所束缚,无法施展才华。
  • 于心徒欲速,为计苦不周:表达了内心的不满和焦虑,认为计划或策略不够周密完善。
  • 白洋既覆粟,太行亦倾辀:用自然现象比喻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 择术昧先几,焉能获所求:暗示只有先知先觉者才能在变化中找到出路,实现目标。
  1. 翻译
  • 骏马(骐骥)却要驾着运盐的车,猴子却骑着土制的车。
  • 内心的期望只是希望事情能够迅速解决,但是策略却显得不够周全。
  • 白洋湖上的粮食被水淹没,太行的车辆也因为倾斜而翻倒。
  • 选择策略时如果缺乏前瞻性,又怎么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呢?
  1. 关键词解释
  • 骐骥(qí jì):指传说中的良马,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 盐车:古代一种用于运输盐的车辆,象征普通或平庸的工作。
  • 猕猴:一种动物名,这里借指无能之人或无才之人。
  • 土牛:传统的耕具,用来象征低效或无用的工作。
  • 粟:古代计量单位,一粟相当于半升。
  • 太行:山名,位于今中国河北西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交通要道。
  • 辀:古代车轮的中心部分,用以支撑轮子转动。
  • 择术:选择方法或策略。
  1. 赏析
  • 此诗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对比骐骥和猕猴的不同命运,诗人表达了对有能力但未被充分利用的人才的惋惜,以及对策略和智慧重要性的强调。
  • 诗中的“白洋”和“太行”分别象征了自然的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关注及忧虑。同时,通过使用比喻,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深度。
  •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和人物比喻,传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关怀。

《杂诗三首·其三》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才华,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