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不见张右史,忽诵秦游一卷诗。
韩孟元刘无定格,尤萧范陆有馀师。
归逢滦鲫堆盘日,到及江花夹岸时。
试计合并何地好,须凭来雁慰相思。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如下:
得张舍人 皖口书却寄(丁丑)
六年不见张右史,忽诵秦游一卷诗。
韩孟元刘无定格,尤萧范陆有馀师。
归逢滦鲫堆盘日,到及江花夹岸时。
试计合并何地好,须凭来雁慰相思。
注释:
①张舍人:即张籍,唐代诗人。公元766年(贞元二年),进士及第。公元768年(贞元四年),登博学宏辞科。唐德宗时任国子司业。公元771年(贞元七年),迁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后为水部郎中、知制造。公元802年(永贞元年),因谏迎佛骨之事贬抚州司马。公元805年(元和十年),迁检校礼部尚书、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后任京兆尹。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为户部侍郎,判度支盐铁案,又转吏部,改秘书监。公元817年(长庆七年),任太子宾客分司如前职,卒于长安。其诗以乐府诗最著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②皖口:地名。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郊。
③六年不见张右史:张籍的字是籍,右史是官名,唐代翰林学士或侍读学士等官皆称右史。此句说六年没有见到他。
④秦游:指李白。李白号青莲居士,故云“秦游”,意谓李白之诗。
⑤韩孟元刘:指韩愈、孟郊、元稹、刘禹锡四人。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元、白”、“韩、柳”等。元、白:白居易、元稹;柳:柳宗元。
⑥尤萧范陆:指尤袤、萧颖士、范仲淹、欧阳修四人。《新唐书》本传载:尤袤,字休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唐穆宗大尉四年(公元829年)擢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累迁监察御史。唐文宗太和初,出为湖州刺史。后召还为吏部侍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罢相。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少以文才知名,屡举进士不中第。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拜监察御史。后历任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5年)拜礼部侍郎,迁刑部侍郎、户部尚书、中书侍郎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文简。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祐三年(公元1039年)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以宋夏战争失利而被贬为知滁州。晚年被召还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卒谥文忠。四人均善文章,尤擅诗歌,世称“元、白”“韩、柳”。
⑦归逢滦鲫堆盘日:回到家乡遇到盛产鱼虾的滦河蚌蛤满盘堆着的情景。
⑧到及江花夹岸时:到了长江边看到岸边开满了鲜花的景象。
⑨试计:试探一下,计划一下。
⑩合:指合适之处。
⑾须凭:需要依靠。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这一年秋天,作者从长安回到洛阳。当时作者在长安任礼部员外郎,而友人张籍正在长安做左拾遗。两人久别重逢,十分高兴。张籍写了两首诗给李贺,李贺也作《酬张籍》,但未完而逝。后来李贺的好友王状把李贺的诗稿抄了下来,送给张籍,张籍读了之后,感慨万分,写了这首诗来酬答李贺。
诗的开头两句:“六年不见张右史,忽诵秦游一卷诗。”意思是说自从六年前分别以来,我还没有见到过张右史先生,今天读到他的诗才知道他已经到了长安。这两句交代了写作的背景以及诗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联:“韩孟元刘无定格,尤萧范陆有馀师。”是说韩愈、孟郊、元稹、刘禹锡等人的诗歌风格各异,难以归类;尤袤、萧颖士、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才出众,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这几句是说友人的才华卓越,令人钦佩,自己则深感自愧不如。
接下来的第四联:“归逢滦鲫堆盘日,到及江花夹岸时。”意思是说回到家里时,正值盛产鱼虾的滦河蚌蛤满盘堆着的季节;到了长江岸边,正值花开时节。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回家后所见的美景和所感的喜悦之情。
最后两句:“试计合并何地好?须凭来雁慰相思。”意思是说仔细想想,我们在什么地方相聚最好呢?只有依靠飞来的大雁来安慰我们的相思之情。这两句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团聚的期盼。整首诗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友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