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特地许闲身,厎用湫嚣傍市尘。
著录九经堪送老,拥书万卷不言贫。
为农也解量晴雨,置酒浑忘是主宾。
寄语岩栖谭给事,何妨近作耦耕人。
【注释】
清时:清廉的时代,指宋朝。底:通“抵”,抵达。九经:指儒家的经典著作《易》、《书》(上、下)、《诗》(三义)、《周礼》(二义)、《春秋》(三传)。堪:能够。送老:指消磨岁月。拥卷(读juàn,同卷):拥着书本。不言贫:不以为贫困。为农也:做农民也能。量晴雨:指懂得农事的轻重缓急。主宾:主人,指自己。寄语:告诉。岩栖谭给事:指宋代理学家朱熹与潭州太守林光朝论学之事。岩栖:隐居在山中。耦耕人:双耕之夫,泛指农民。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自作自解,把隐居山林看作是一种乐趣,而把从事农务看作是一种高尚的事业。
首联说闲身无事,是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概括。在北宋时期,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因而社会上有一批文人雅士以隐居山林为乐,过着清高的生活。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写下这首诗的。他把自己归隐于池上编篱之下,并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只有闲身无事,才能远离尘嚣,过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这位隐居者的生活情趣。他手头虽然只有一些儒典著作,但他并不以此为念,相反地却觉得这是很难得的好事。因为他能把这些经典著作看透,所以他可以安心地把读书看做是消磨岁月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贫穷的标志。
颈联进一步写他对于生活的态度。他虽然是一位农民,但是他懂得农事的轻重缓急,能够像一位主宾一样去安排农事。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朋友发出邀请。他认为既然自己已经过上了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那么他也完全可以像那些隐居山林的文人雅士一样过着清闲的生活,而且还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呢!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形象塑造,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