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弟子旧家风,杖屦相随誓始终。
闭户坐忧天下事,临危真与古人同。
短书燕市遗丞相,馀恨平陵哭义公。
此地由来多烈士,千秋哀怨浙江东。
【注释】
乙未:唐文宗的年号。中丞:指宰相。弟子:指白居易。旧家风:指家学渊源。杖屦:拄着拐,提着鞋,步行。誓终始:誓言要始终不渝。闭户:关门。燕市:指长安。遗丞相:指向宰相上书劝谏。馀恨:留下遗憾。平陵:地名,在今陕西咸阳东。义公:指王义方,即王义山,唐代忠义之士。吊:悼念。
【译文】
我本是宰相家的门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如今仍愿像父亲一样为国尽忠。
关上门忧虑天下事,面对危难时我与古人一样勇敢坚定。
给丞相写短书劝他不要轻敌,对王义山死后还为他痛哭流涕。
此地向来多有为国献身的烈士,千年之后人们依然为他们的忠义而悲伤。
【赏析】
此诗作于大和四年(830),诗人因上表请罢宫市,遭权贵忌恨,被贬江州司马。此诗是诗人自述心迹、表白志趣之作。
“中丞弟子旧家风,杖屦相随誓始终。”开篇两句交代了作者的家世及政治态度。中丞是唐朝官名,代称宰相。白居易出身于一个世代做官的大家庭,从小受父辈熏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因而立志要做忠君爱国的大臣。“杖屦”指拄着拐,提着鞋步行;“誓终始”指誓言要始终保持忠诚。
“闭户坐忧天下事,临危真与古人同。”这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抒发作者的政治抱负。“闭户”,是说不再为世俗之事所困扰。“忧天下事”说明作者关心国家大事。“临危”,是说处于危险的境地,“真与古人同”表明作者决心仿效古代那些忠臣义士的榜样,为国家尽忠。
“短书燕市遗丞相,馀恨平陵哭义公。”中间四句具体叙述了作者向宰相进言、表达忠心的过程及自己对王义山的悼念之情。“短书”,是指给宰相的奏章;“燕市”,是长安的一个市场;“遗丞相”,是说给宰相的奏章里劝说他不要轻敌。“余恨”,是说除了遗憾外还有别的心事。“平陵”,是地名,这里指当时的王义方;“哭义公”,指对王义方的哀悼。
“此地由来多烈士,千秋哀怨浙江东。”最后两句总结前面的议论,点明主旨。“此地”指江州。“由来多烈士”,指历史上江州一带出了不少忠烈之人。作者认为江州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是因为那里多有烈士,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哀怨的情感。“千秋哀怨浙江东”,意思是说江州的人民永远怀念着他们那些忠烈的先人。“哀怨”二字既表达了江州人民的哀痛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江州人民的同情。
全诗以议论为主,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风格沉郁悲壮,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