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室墙高暑气迎,昼长吟罢听蝉鸣。
熏风引入宜修竹,溪水回环绕绣楹。
玉树盈庭过谢室,甘棠千载诵君名。
西窗剪烛谈心久,萤火檐前暗复明。

【注释】壬午:年号,指天顺八年(1462)。重游:第二次游览。竹轩:竹做的房屋。汪长史:汪广洋,字朝宗,曾任吏部尚书。三首:指《同侄小补赴盛泽分防重访竹轩汪长史三首》。

【赏析】这首七律,是作者在天顺八年(1462)夏日,与侄子侄儿一同到苏州吴江的盛泽分防地重游已废的“竹轩”,追怀汪长史的诗篇而写下的。

首句写斗室高墙,迎暑气,昼长时吟咏完毕,听蝉鸣。这两句写景,点出时间是在夏天的白天。首句的“斗室”是说居室狭小低矮,“墙高”则表明室内光线暗淡,说明室外天气炎热;“昼长”是说白昼很长,“吟罢”是说吟诗吟得正高兴。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次句由上句的室内转到室外来,点明“重游”的原因。由于“昼长”,所以“听蝉鸣”;因为“听蝉鸣”,所以“宜修竹”,“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指应该修竹围绕、环境幽雅。第三句写溪水环绕的竹屋。“熏风”是指暖和的风,“引入”是指吹进。“宜修竹”和“宜修竹”是并列关系,意思是说竹屋四周应该种满竹子,这样就能形成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居住者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说明竹屋的周围应该有溪水环绕,否则就不成其为“环绣楹”。第四句写竹林中的树木,以谢灵运自喻,暗寓对汪长史的怀念。

“玉树盈庭过谢客”,这是全诗的第二联。“玉树”用谢灵运比喻自己,意即自己像谢灵运一样有才华,能够文思敏捷。“过”,超越。“谢客”指晋代著名文学家谢灵运,他曾长期隐居在浙江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一带,人们把他的居所称为谢墅或谢庄。这里泛指园林。“过”是超越之意,“盈”是充满了,“庭”是庭院,指竹轩内的院落。“玉树”指美玉般的树木,这里指竹子。“盈”是充满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自己像谢灵运一样有才华,能够在竹林中自由自在地吟诵诗篇,好像那美玉般的树林布满了庭院一样。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具有谢灵运那样的才情,可以在竹轩内自由自在地吟诵诗篇。这两句既表现了自己对汪长史的怀念,又表现了对自己才能的自负。第五句是说,当年汪长史曾经在吴县任官,现在吴县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吴县的山川依然如旧,只是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了。(吴县在苏州市西南。)“千载”,一千年。“颂君名”,歌颂汪长史的名声。这两句是说,当年汪长史曾经在吴县任官,现在吴县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但吴县的山水风光依然如旧,只是没有什么可以纪念的痕迹了。这两句既表现出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之情,也流露出对过去时光的感慨之情。“甘棠”出自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召公之邑——棠地,相传召公曾在这里栽种过一株棠梨树,后来成为当地百姓祭祀他的庙宇。这里借指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君主,他曾经在苏州一带修筑城池。这两句是说,当年吴王夫差曾经在苏州一带修筑城池,但现在苏州的城池已经不复存在,只有那片古老的山河依然如故。这两句既是对历史遗迹的凭吊,也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第六句是说,在西窗边剪烛谈心的日子已经很久了,萤火虫在窗外闪烁,虽然很微弱但仍能照亮昏暗的窗户。这两句是说,在西窗下谈心的日子已经很长了,尽管萤火虫的光很微弱,但却能在黑暗的屋子里发出亮光。这两句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之情。最后两句是说,在西窗下的谈心很久了,直到天色渐暗,萤火虫的光亮才逐渐消失,然后又出现新的光亮。这两句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感慨之情。诗中既有对过去美好的追忆,也有对当前寂寞孤独的感叹;既有对友情的赞美,也有对个人才华的自信;既有对历史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些内容都表现了诗人内心复杂而矛盾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