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经行处,山川照旧时。
峰峦不改色,鬓发已如丝。
胜地清凉适,衰年水土宜。
非因耽逸豫,实借憩神思。
隔岭疑围阔,闻声呼鹿随。
归营常早歇,抚景自堪怡。
行伍原齐备,屏藩任指麾。
薄来厚往义,远近普恩施。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下面是逐句释义:

第一句:“六十一年秋出哨。”
“六十一年”是指苏轼在公元1084年(熙宁七年)担任杭州通判期间,他在西湖边修筑了一座亭子,名为“六一亭”,以纪念自己的六十一岁生日。秋天出哨意味着苏轼开始了他的巡视工作,这是他每年秋季的一项重要任务,用以维护地方治安和水利。

第二句:“岁岁经行处,山川照旧时。”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于家乡景色的怀念,他每年都沿着相同的路径巡查,发现这里的山川景物依然如旧,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

第三句:“峰峦不改色,鬓发已如丝。”
这句诗描绘了苏轼对时间无情的感慨。尽管鬓角的白发如同丝线一般,但他的观察力却敏锐如初,能洞察到自然界的细微变化。

第四句:“胜地清凉适,衰年水土宜。”
这里苏轼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自己年迈体弱状态的自嘲。他认为西湖的凉爽适合自己这个年纪,而水土也适宜于他的身体状况。

第五句:“非因耽逸豫,实借憩神思。”
这句话反映了苏轼的生活态度。他并非真的追求奢华安逸,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来休息和思考。

第六句:“隔岭疑围阔,闻声呼鹿随。”
这句诗描绘了苏轼与部下交流的情景。当他在山间行走时,听到远处的声音,以为是鹿群跟随而来,但实际上是部下在为他引路。这展现了苏轼与士兵之间深厚的情谊。

第七句:“归营常早歇,抚景自堪怡。”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于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的满足感。每当太阳落山,他就早早地回到营地休息,然后欣赏自然美景,感到非常愉悦。

第八句:“行伍原齐备,屏藩任指麾。”
这句诗反映了苏轼对自己职责的认识。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准备就绪,可以随时应对任何紧急情况。

第九句:“薄来厚往义,远近普恩施。”
这句话体现了苏轼对待士兵和百姓的态度。他认为无论是从近处还是远处来的,都应该公平对待,给予他们应有的恩惠。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以及他对士兵和百姓的关爱。他的诗歌语言平实却富有哲理,反映了他对人生、政治和自然的独特见解。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