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覆修篁瑟瑟,崖临流水淙淙。
记得会稽山下,暮春游目曾逢。
【注释】
王蒙:指唐代诗人王昌龄。修篁:高大的竹林。瑟瑟:风声。会稽:山名,在浙江绍兴县东南。游目:游玩、游览的眼睛。
【赏析】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是唐代王昌龄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的“亭”和“崖”都是借喻友人归途所经之处,即诗人所居住之地。“亭覆修篁瑟瑟,崖临流水淙淙”,写送别的地点,环境清幽,景色宜人。诗人通过描绘这一环境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感;同时也为下文的抒发感情做铺垫。“记得会稽山下,暮春游目曾逢。”点明送别的地方,并回忆往事,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是王昌龄写给好友綦毋潜的。綦毋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参加进士考试后,落第了,于是回到故乡隐居起来,过着恬淡宁静的生活。王昌龄得知他落第的消息后,写了这首诗给他。
首联先描写了送别的地点。诗人说:“亭子被茂密的竹林覆盖着,一片寂静之声;溪流绕过山崖流淌,发出潺潺的水声。”这是在描写送别的场景。
颔联则写诗人自己。诗人说:“我还记得当年在会稽山下,暮春时节,我们一同游玩的时候,你曾在那里遇见过什么吗?”这里诗人运用了倒叙手法。他首先回忆了自己和綦毋潜一起出游的情景,然后才点明自己当时正在送别朋友。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诗歌的结构更加紧凑,内容更加丰富。
颈联中,诗人再次写到自己。“记得”,说明自己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曾逢”,表示自己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里的“曾”就是“曾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还记得当年在会稽山下,暮春时节,我们一同游玩的时候,你曾在那里遇见过什么吗?”
尾联中,诗人再次写到自己。“你还记得吗?我曾经和你一起去过了那里。”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浓厚的友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