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乘称罗睺,其说引未发。
村俗呼锣锅,久矣难究诘。
或有谓为俚,改之曰萝葛。
去初愈以远,偶过聊诠核。
两字出梵典,此云障持括。
八部中之一,是为佛护法。
化身巨且长,举手障日月。
取以喻岭峻,孰云义不协。
且在两寺间,护法力应竭。
清晨别潭柘,大干盘□屼。
隆崇高凌云,朝阳出其胁。
过岭见戒台,石栈片时达。
坐精室阐义,提婆道饶舌。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作品,题目为“过罗睺岭”。全诗共八句,依次为:
过罗睺岭
志乘称罗睺,其说引未发。
村俗呼锣锅,久矣难究诘。
或有谓为俚,改之曰萝葛。
去初愈以远,偶过聊诠核。
两字出梵典,此云障持括。
八部中之一,是为佛护法。
化身巨且长,举手障日月。
取以喻岭峻,孰云义不协。
且在两寺间,护法力应竭。
清晨别潭柘,大干盘□屼。
隆崇高凌云,朝阳出其胁。
过岭见戒台,石栈片时达。
坐精室阐义,提婆道饶舌。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志乘称罗睺,其说引未发。
志乘是指史书记载,罗睺是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名字被记录在史书中,但具体事迹和观点并未详细论述。这里暗示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好奇和研究欲望尚未得到满足。
- 村俗呼锣锅,久矣难究诘。
这里的“锣锅”可能是指一种乐器或用具,也可能是指某种地方方言或习俗。作者表达了对这些习俗或事物的困惑和不解,可能是因为它们不够清晰或难以理解。
- 或有谓为俚,改之曰萝葛。
这里的“俚”和“萝葛”都是方言词汇,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方言或习惯。这里暗示了作者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解释可能有所不同,可能是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
- 去初愈以远,偶过聊诠核。
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名逐渐变得遥远,作者偶尔路过此地,便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这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地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 两字出梵典,此云障持括。
这里的“两字”指的是某个词语或短语,“梵典”是指佛教的经典。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两个字来自于佛教的经典,意思是“障碍”和“维持”。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和应用,也可能是在探讨佛教教义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 八部中之一,是为佛护法。
这里提到的“八部”可能是指佛教的八种分支或流派,“为佛护法”则是指在某个领域或方面起到保护和捍卫的作用。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信仰,也可能是在探讨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 化身巨且长,举手障日月。
这里的“化身”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化身、转世等概念,“巨且长”则是形容其巨大的身躯和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化身具有巨大的身躯和力量,能够举起日月来遮挡阳光。这表达了作者对于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的想象和解读,也可能是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取以喻岭峻,孰云义不协。
这里用“取”这个词来比喻,把山峰陡峭比作这个化身的巨大身躯和力量。然而,有人可能会质疑这种做法是否合适或者有其他的解释方式。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比喻的质疑和思考,也可能是在探讨人类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且在两寺间,护法力应竭。
这里提到这个化身位于两座寺庙之间,他的守护力量应该已经耗尽。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守护力量的担忧和不安,也可能是在探讨宗教信仰和道德责任的关系。
- 清晨别潭柘,大干盘□屼。
清晨时分离开潭柘寺的时候,看到远处的大干山峰高耸入云。这里描述了作者离开潭柘寺的场景,并描绘了大干山峰的壮丽景象。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感慨,也可能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隆崇高凌云,朝阳出其胁。
这里的“隆高”可能是指山峰的高耸,“凌云”则是形容它直插云端。这句话的意思是,山顶高耸入云,太阳从它的侧面升起。这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也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对生活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激之情。
- 过岭见戒台,石栈片时达。
这里提到了“戒台”,这是一个佛教的圣地。作者通过石栈看到了戒台的部分区域。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圣地的敬畏和好奇之情,也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对修行和精神追求的重视和追求。
- 坐精室阐义,提婆道饶舌。
这里提到了“精室”,这可能是指一个修行的地方或场所。作者在这里讲解佛法的道理,而“提婆道”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佛教学派或流派。这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和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努力,也可能是在表达自己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