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帖无少似,仰山还隔邱。
书诗偶师意,望梧颇识秋。
一如米临唐,慑于真迹留。
一如董书杜,石浦怀深湫。
貌相非圣教,痕乃同钗头。
天瓶揭其义,眼巨言不浮。
而我此何为,哓辩劣与优。
迹藏作者三,亦共云烟流。
徒因付名山,聊记曾一游。
终非所当勤,当勤如舜忧。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形式。这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
第一句:”摹帖无少似,仰山还隔邱。” 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有人正在复制书法作品,但他的努力并不成功,因为他无法完全模仿原作的精髓。同时,他也仰望着高山,但感觉它们似乎隔着一段距离。这里的关键词是“摹帖”(复制或模仿)和“仰山”(仰望)。
第二句:”书诗偶师意,望梧颇识秋。”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在书写诗歌时偶然领悟了作者的意思。他看着梧桐树,似乎能感觉到秋天的气息。这里的关键词是“书诗”(书写诗歌)、“偶师意”(偶然领悟)和“望梧”(看着梧桐树)。
第三句:”一如米临唐,慑于真迹留。”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观点,就像唐代的书法家米芾一样,他在临摹时被原作的真迹所震撼。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如米临唐”(像米芾一样临摹唐朝的书法家)、“震慑”(受到感动或震惊)和“真迹”(真正的作品)。
第四句:”一如董书杜,石浦怀深湫。” 这句话继续表达同样的观点,就像是唐朝的书法家董其昌一样,他在石浦地区创作出了深沉而深远的作品。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如董书杜”(像董其昌一样书写)、“石浦”(地名)和“怀深湫”(心怀深邃的湖泊)。
第五句:”貌相非圣教,痕乃同钗头。”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外貌和痕迹可能并不代表真正的圣人教化。这里的关键词是“貌相”(外貌或者表象)、“圣教”(圣人的教诲)和“钗头”(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
第六句:”天瓶揭其义,眼巨言不浮。而我此何为,哓辩劣与优。”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天瓶的理解,他认为天瓶象征着真理,但其言论却不会显得轻浮。然而,这个人对自己的观点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解释才好。这里的关键词是“天瓶”(象征真理的物品,可能是瓶子)、“揭其义”(揭示其意义)、“眼巨”(眼光广阔)和“哓辩”(辩论)。
第七句:”迹藏作者三,亦共云烟流。” 这句话描述了一幅画中蕴含着作者的三种不同的形象,这些形象如同云烟一般飘散在空中。这里的关键词是“迹藏作者三”(隐藏了作者的三种形象)、“云烟”(比喻无形的东西)和“流”(流动)。
第八句:”徒因付名山,聊记曾一游。终非所当勤,当勤如舜忧。”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对于绘画的态度,他认为绘画只是一种消遣,不应该花费太多的精力。这里的关键词是“徒因付名山”(只是为了给山命名而进行的绘画)、“聊记曾一游”(仅仅记录了自己曾经的游览经历)和“终非所当勤”(最终不应该过于勤奋)。
最后一句:”终非所当勤,当勤如舜忧。” 这是全诗的结尾,强调了绘画不应该是一种过分追求的事情,应该像舜帝那样勤勉地治理国家。这里的关键词是“终非所当勤”(不应该过于勤奋)和“当勤如舜忧”(应该像舜帝那样勤勉地为国家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书法和绘画的描绘,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态度。它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真诚和自然,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