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树扶苍岩,迸泉垂碧涧。
委宛藏佳处,结搆得禅院。
无一物不度,如来之本愿。
譬诸彼定水,有投斯必溅。
窗罗鹫岭峰,阶俯猴江畔。
强名般若台,般若是真幻。

沈德潜的《般若台》一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哲思,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叠树扶苍岩,迸泉垂碧涧
  • “叠树”描绘了树木层叠的景象,如同层层山峦。“扶苍岩”则表现了山峰的雄伟与古老,给人以庄严、崇高的感觉。“垂碧涧”形象地描绘出清澈见底的水流,仿佛是一条绿色的丝带垂挂在山间。这一句诗通过色彩和动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自然景观。
  1. 委宛藏佳处,结搆得禅院
  • “委宛”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景色或事物曲折婉转的样子,给人一种柔美、细腻的感受。“藏佳处”意味着这些美景都隐藏在最合适的地方,让人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巧妙和智慧。“结搆”指的是建筑结构,这里借指禅宗寺院的建筑风格,即简洁明快而又不失庄重。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巧妙地表达了对和谐、美好事物的追求。
  1. 无一物不度,如来之本愿
  • “无一物不度”意味着世间万物都被佛法所包容和教化,没有遗漏。这里的“度”可以理解为引导、教化的意思。而“如来之本愿”则是佛教中佛陀的根本愿望,即通过教化来帮助众生达到觉醒的状态。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感悟。
  1. 譬诸彼定水,有投斯必溅
  • 通过类比的方式,诗人将佛法比作平静的水,而那些愿意接受教化的人就像投入水中的石子一样,必然会激起一圈圈涟漪。这里的“投斯必溅”形象地描绘了接受佛法教导后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变化。这一句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佛法深刻的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于传播佛法的决心和信心。
  1. 窗罗鹫岭峰,阶俯猴江畔
  •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窗罗鹫岭峰”形象地描绘了从窗户向外望去,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峦,其中鹫岭峰尤为突出。这种描写既富有诗意又具有画面感。“阶俯猴江畔”则进一步描绘了从台阶向下看去,可以看到蜿蜒流淌的江水,两岸绿树成荫,猴子们嬉戏玩耍。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1. 强名般若台,般若是真幻
  •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般若台”这一名称的认同和肯定。“强名”意味着虽然外界可能会给它起一个名字,但诗人更倾向于保持其真实面貌。“般若”在佛教中指的是智慧,而“真幻”则表示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表达了他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

沈德潜的《般若台》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富含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成功地将自然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传世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