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多佳山,要以摄生冠。
闻名未见者,尚尔生歆羡。
况我曾命游,驰情结霄汉。
诸峰尽婉娈,秀比总角丱。
几暇辄神交,那藉图经按。
泉石应好在,每每萦遥恋。
却付忘言僧,长年对塔院。
兹来缘省方,宁图畅游观。
独此未能恝,吟怀吾早办。
言入功德门,载寻烟霞径。
飒尔净四尘,坦然遵八正。
调御坐青莲,屏息不期敬。
缅怀平原人,舍宅悟本性。
旅食或乏粮,之郁随弟庆。
仍住弇榆山,水石足幽胜。
吾闻狂狷者,不弃尼山圣。
惜哉被季世,化裁孰可凭。
徒传赐如意,放浪林间听。
山之姿曰林,山之骨曰石。
林姿既葱菁,石骨复嵽峉。
尽善谁能同,那可计寻尺。
云生峰欲连,泉画岩疑坼。
择胜不胜择,底藉东坡帟。
徘徊拟辽待,天籁落绝壁。
窍讵槩以万,号信笇以亿。
山灵秘其奥,应谢尘凡客。

游摄山栖霞寺仍叠尹继善沈德潜倡和韵

建业多佳山,要以摄生冠。

闻名未见者,尚尔生歆羡。

况我曾命游,驰情结霄汉。

诸峰尽婉娈,秀比总角丱。

几暇辄神交,那藉图经按。

泉石应好在,每每萦遥恋。

却付忘言僧,长年对塔院。

兹来缘省方,宁图畅游观。

独此未能恝,吟怀吾早办。

言入功德门,载寻烟霞径。

飒尔净四尘,坦然遵八正。

调御坐青莲,屏息不期敬。

缅怀平原人,舍宅悟本性。

旅食或乏粮,之郁随弟庆。

仍住弇榆山,水石足幽胜。

吾闻狂狷者,不弃尼山圣。

惜哉被季世,化裁孰可凭。

徒传赐如意,放浪林间听。

山之姿曰林,山之骨曰石。

林姿既葱菁,石骨复嵽峉。

尽善谁能同,那可计寻尺。

云生峰欲连,泉画岩疑坼。

择胜不胜择,底藉东坡帟。

徘徊拟辽待,天籁落绝壁。

窍讵槩以万,号信笇以亿。

山灵秘其奥,应谢尘凡客。

【注释】

  1. 建业:即南京,古称建康、金陵,是六朝古都。这里指南京市。
  2. 摄生:养生之道,保养生命。
  3. 闻名未见者:名声在外而未曾见过的人。
  4. 尚尔生歆羡:仍然对你感到羡慕。
  5. 曾命:曾经命令或嘱托,这里指曾经游览过。
  6. 驰情结霄汉:形容心情急切地想要到达高空之中。
  7. 诸峰:指众多山峰。
  8. 那藉:何尝,哪里凭借?
  9. 调御坐青莲:在青莲花座上静坐冥想。
  10. 瞻平原:指孔子的弟子颜回,他曾居住在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的平原上,所以用“瞻平原”来形容。
  11. 舍宅悟本性:舍弃自己的住宅去体悟人的本性。
  12. 旅食:指流浪生活。
  13. 弇榆山:地名,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境内。
  14. 东坡:苏轼的别号,他曾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等知州、太守,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他在杭州任时修建了一座亭子叫“东坡亭”,后人将这个亭子称为“东坡”。
  15. 辽待:辽国时期,辽太宗耶律德光曾派兵攻打宋国,但宋军在澶州(今河北澶州)大败辽军,辽国因此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并请求和议。
  16. 天籁:指天然的美妙音乐。
  17. 山灵:山神。
  18. 应谢尘凡客:应当感谢那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南京摄山栖霞寺的一次游玩后的感怀之作。诗人通过对摄山栖霞寺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体会。
诗人以“建业多佳山”开篇,描绘了南京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佛教圣地——摄山栖霞寺的地理位置。接着,诗人通过对“闻名未见者”,表达自己对于尚未亲眼见到的寺庙的向往与期待。然后,诗人以“尚尔生歆羡”进一步表达了对摄山栖霞寺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曾经命令游览摄山栖霞寺的经历,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虔诚之心。同时,诗人也通过“驰情结霄汉”等词语,展示了自己内心的激动与向往。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诗人在游览摄山栖霞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他欣赏到了诸多山峰婉约柔美的姿态,感受到了泉水潺潺流淌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他还在寺庙内静坐冥想,感悟到了佛教教义的真谛。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仍然对佛教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诗的最后一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尘世生活的淡泊与超脱,认为只有远离尘世纷扰,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宗教情怀和山水意境的佳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