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昔隐孤山曲,结庐爱就深林绿。
廿年足不及城市,欬唾皆成珠与玉。
晦迹不欲名一时,况后世乎识超俗。
幸哉五首留世间,片羽吉光霄汉烛。
东坡见诗如见翁,五字长言犹不足。
三百馀篇虽在世,知音谁辨丝与肉。
今去坡又七百载,两贤高躅诚宜录。
西湖上读西湖诗,横琴似奏水仙曲。
谩说吴人不好事,祠堂有梅复有竹。
和诗还拟问髯仙,谁竞春兰笑秋菊。

【注释】:

  1. 先生:指林逋。2. 孤山:杭州西湖上一座有名的山峰。3. 结庐:建造草庐。4. 爱就深林绿:喜欢山林的青翠。5. 廿年:二十年,即二十几年。6. 足不及城市:形容隐居在深山中的林逋,生活十分清闲。7. 欬唾:指咳嗽时吐出来的痰。8. 吉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木,比喻珍贵的物品。9. 五首:指苏轼的诗。10. 片羽吉光:一片羽毛制成的神木,用来比喻稀罕之物。11. 五字长言:即“五言”,指五言诗。12. 三百馀篇:《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分风、雅、颂三部分,共一百六十篇,合称《诗经》。其中,《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十五个大雅和二十个小雅,《颂》有三个部分,合起来共一百零五篇,所以又称为“三百篇”。13. 知音谁辨丝与肉:意思是说,现在还有谁能辨别出这首诗的真假来呢?14. 吴人不好事:指吴地的人不善于办事。15. 水仙曲:指水仙花所开的花。16. 横琴:指弹琴。17. 吴人:指南宋时杭州一带的老百姓。18. 髯仙:指苏轼的胡子。19. 春兰秋菊:泛指君子的品德。20. 问髯仙:向苏轼请教有关书法艺术的道理。

赏析:
这是一首题跋,也是一首咏物诗。它以赞美苏轼的诗句为韵,对苏轼的书法进行评述。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赞叹道:“先生昔隐孤山曲,结庐爱就深林绿。”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当年苏轼先生曾经隐居在孤山上,他在那里修建了草庐,喜爱着那里的森林绿意。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苏轼先生的隐居之地,为下面的咏物诗铺垫了背景。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苏轼的生活状态:“廿年足不及城市,欬唾皆成珠与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苏轼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咳嗽出的痰都像珍珠和美玉一样珍贵。在这里,诗人通过对苏轼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之情。
诗人转而对苏轼的书法进行了赞美:“晦迹不欲名一时,况后世乎识超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苏轼先生不想在生前留下名声,更不用说后代人了。这里的“晦迹”指的是苏轼的隐退生活,“识超俗”则是指他的学识和品德都超越了世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佩之情,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隐退高人。
诗人转向对苏轼的诗作进行了赞美:“幸哉五首留世间,片羽吉光霄汉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幸运的是,苏轼的五首诗还留在世上,它们就像一片羽毛制成的吉光神木一样,照亮了夜空。这里的“片羽吉光”是诗人对苏轼诗作的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他的诗作如同神木一般珍贵。
诗人再次转向对苏轼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东坡见诗如见翁,五字长言犹不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苏轼看到这些诗作时,就像是看到了一位老翁一样亲切。这里的“五字长言”指的是对诗歌的深入解读,而“犹不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解读的无限向往。
诗人对苏轼的诗作进行了总结:“三百馀篇虽在世,知音谁辨丝与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有三百多篇诗歌传世,但又有谁能辨别出它们的真假呢?这里的“丝与肉”是比喻诗作的不同层次和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鉴赏的复杂性和难度的感叹。
这首诗通过对苏轼的诗作和其生活经历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苏轼这位伟大文人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苏轼和他的诗歌世界的独特窗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