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心有招提,恰似水中月。
大士坐如如,清净众香馞。
返闻得真寂,孰髓孰为骨。
蔚翠自有常,受虚总无竭。
适从西岭下,聊就北斋歇。
即目与题名,匪云学禅悦。
山心精舍
山心有招提,恰似水中月。
大士坐如如,清净众香馞。
返闻得真寂,孰髓孰为骨。
蔚翠自有常,受虚总无竭。
适从西岭下,聊就北斋歇。
即目与题名,匪云学禅悦。
注释:山中的寺庙如同水中的月亮一样,清雅宁静。大和尚坐在那里,如同佛祖一样平静、清净,他的身边弥漫着各种香气。我听到这些声音后,感受到了真正的寂静,这种寂静是如此纯净,以至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山上的树木茂盛而高大,它们的生长自有其规律,不受外力影响。我沿着山路一直走到西山下,找了一处地方休息。在这里,我用文字写下了自己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思考,但并非仅仅为了学习佛教教义而感到快乐。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修行心境相结合的作品。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山中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他以山中的寺庙比喻水中的月亮,形象地描绘了寺庙的静谧和神秘。接着,诗人转向对大和尚的描述,赞美其内心的平静和清净,以及他散发出的香气。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心灵修养和精神净化的向往和追求。在诗的后面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沿着山路行走的体验,以及到达目的地后的感受。这里的“即目”意味着诗人直接面对眼前的景象和景物,而“题名”则暗示了他想要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虽然诗人的初衷是为了学习佛教教义而感到快乐,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这个目的。因此,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目的,即用文字来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思考,而非仅仅是为了学习佛教教义。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内心体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和修行的双重关注。它既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