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厌西北风,为驱云阻雨。
秋喜西北风,为驱云雨阻。
雨之德为泽,有宜不宜时。
习习者彼风,岂能分别知。
今朝来西北,宜旸即因喜。
三春见生愁,蓬然者亦此。
风本无美恶,人实有爱憎。
宜时斯为佳,箕畴曰休徵。

【注释】

春:指春季。厌:讨厌、厌恶。西北风:古代以方位为序,北为上,西次之。古人认为“西北”属金,金生水,故云“喜”。驱:驱逐、驱除。阻:阻碍。雨:《诗经·小雅·甫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毛传》:“言我田既得,则及于私也。”这里指雨水。德:恩惠。泽:恩泽,滋润万物的恩惠。宜:适宜,恰当。时:时机。习习:形容风声细微,轻拂的样子。彼: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西北风”。箕畴:比喻有德行、有功绩的人。休徵:吉祥的征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全诗以“西北风”为喻体,通过描绘春风、秋风、东南风和西北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季风雨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现象中“宜时”与“不宜”的认识。

首联“春厌西北风,为驱云阻雨”,诗人以“厌”字开篇,表达了对春风的喜爱之情。然而,春风却带来了云层和雨水,给大地带来了困扰。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春风与云雨相联系,形象地描绘了春天气候不稳定的特点。

颔联“秋喜西北风,为驱云雨阻”,诗人转而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秋风虽然带来了云雨,但它们却阻挡了人们的视线,使天空变得阴沉。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秋季气候多变的特点。

颈联“雨之德为泽,有宜不宜时”,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雨水具有恩泽作用,能够滋润万物。然而,他又指出雨水并非任何时候都适宜,有时甚至会阻碍人们的出行。这两句通过对雨水的双重评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中“宜时”与“不宜”的认识和思考。

尾联“习习者彼风,岂能分别知”,诗人以“习习”一词结束了全诗的描写。他认为那细微的风声无法分辨出它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只能感受到它带来的微风拂面的感觉。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风的无形无质、不可捉摸的特点。

整首诗以“西北风”为喻体,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中“宜时”与“不宜”的自然变化进行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中“宜时”与“不宜”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诗人还通过描绘风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