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台山迹,五百应真过。
其来夫何自,其去又向那。
至今传此坪,花宫据岩阿。
中坐人天师,应真围骈罗。
范铁各写形,神通不同科。
偏乃缺其一,未至工传讹。
不禁哑然笑,其然岂然呵。
峰树及涧花,孰非应真么。

解析与注释:

  1. 昔闻台山迹 - 过去听闻了台山的足迹,这里的“迹”指代的是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
  2. 五百应真过 - 据说有五百位应真的人经过这里。
  3. 其来夫何自 - 他们是怎么来的呢?这里的“其来”指的是这些应真的人,而“夫何自”则是对这种神秘来源的疑问。
  4. 其去又向那 - 他们离去后又去了哪里呢?
  5. 至今传此坪 - 现在依然流传着这座坪的故事。
  6. 花宫据岩阿 - 这座坪上有着像宫殿一样的建筑,位于岩石之中。
  7. 中坐人天师 - 在坪的中心坐着的人被认为是天师。
  8. 应真围骈罗 - 应真者围绕着各种奇珍异宝。
  9. 范铁各写形 - 用铁范铸成的各种形状,可能是雕塑或其他工艺品。
  10. 神通不同科 - 显示不同的神通和技能,可能意味着艺术和工艺的高深莫测。
  11. 偏乃缺其一 - 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艺术作品不完整或者有所缺失。
  12. 未至工传讹 - 由于技艺未达完美,导致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
  13. 不禁哑然笑 - 看到这情景不禁哑然失笑,可能是因为觉得有些荒谬或不合逻辑。
  14. 其然岂然呵 - 这种情形是真是假,难以分辨,让人哑口无言。
  15. 峰树及涧花 - 山峰、树木以及涧中的花朵,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仙人的传说相互映照。
  16. 孰非应真么 - 这一切是否真的都与应真有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罗汉坪的自然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如山峰、树木、涧花等,以及对仙人活动的隐喻性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升华的理想境界。同时,诗中所传达的对于现实与虚幻、真实与虚构界限的思考,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