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齐数郡灾,赈赒亟筹画。
遥心系淮徐,沙刷幸免厄。
畿南乃波及,昏垫为愁剧。
关北复遭旱,吾来始沾泽。
三辅虽有秋,遏籴非良策。
所以粟转贵,天恩殊可惜。
一心周九㝢,曾无可逸隙。
山庄纵自佳,耽佳岂可得。

【注释】

遣怀:抒发情怀。豫齐:指河南地区,当时是灾荒区。

赈赒(zhùn jì):救济。

遥心:指对远方灾民的同情和关心。

淮徐:指安徽一带,也是当时灾区。

畿南:指京城附近地区,受灾最严重。

三辅:指长安周围的三个郡,即京兆、右扶风、左冯翊,都是灾区。

遏籴:禁止粮食交易,防止粮价上涨。九㝢:一种谷物名。

山庄:指作者隐居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770),时诗人已年过半百,但因战乱和连年灾害,百姓仍饱受煎熬,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起笔点出“豫、齐”二地遭受灾害,并强调赈济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透露出诗人对远在淮徐的灾民的牵挂。

颔联转入对京都附近的灾情描述,“畿南”一词表明了诗人所关注的中心区域,而“昏垫为愁剧”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一地区灾情之重。

颈联继续描绘了关北的旱情,“复遭旱”说明灾害并未完全过去,而“吾来始沾泽”则表达了诗人自己暂时得以幸免的喜悦。这里,“沾泽”不仅指个人得以幸免,也隐含着诗人希望灾区人民能从自己的帮助中受益的愿望。

尾联转而关注到三辅和山庄的情况,尽管那里的秋收可能已经结束,但“遏籴非良策”意味着即使禁止粮食交易也无法阻止价格的上涨,显示出诗人对当前救灾工作的无奈和忧虑。

“所以粟转贵,天恩殊可惜”,诗人感叹天恩浩荡而自己却无法及时报答,流露出深深的遗憾。最后一句“一心周九㝢,曾无可逸隙”,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虽然心怀天下,但仍难以找到合适的机会或方法来彻底解决人民的疾苦,只能尽力而为。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身能力有限的认知,展现了一位文人在乱世中的责任与担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