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西风云缕空,碧天晓景清如洗。
借问望秋何处宜,玉泉朗翠近尺咫。
轻舆郊路不生尘,露霏黍阪香迎人。
三时雨旸廑较量,对此能无意为欣。
林泉明秀松轩爽,坐来心结青霞想。
传餐视事率已罢,乘凉山径攀萝上。
冠峰书室凭嶕峣,因悟得逸恒于劳。
皇都保泰思图永,西海销兵虑企遥。
堵波重构伽蓝护,似是金源建亭处。
废兴千古为慨然,俯仰一时属偶过。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题,最后分析诗人的情感。

此诗作于元贞元年(1295)秋,是王士祯为友人王原叔所建玉泉寺题写的。全诗四十六句,每句六字,共八句一韵。前四句写玉泉山的景色,后二十句写登高所见及感受。

首联“半夜西风云缕空,碧天晓景清如洗”两句,写诗人在玉泉寺登山眺望的所见。首句点明时间,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时间是在半夜时分;二句点出地点,交代了作者是从玉泉寺的山顶上眺望碧空澄净、晓日清明的美景。“半夜”、“西风”“云缕空”“碧天”“晓景”“清如洗”,这些词语共同构成了一幅清丽宁静的画面。

颔联“借问望秋何处宜,玉泉朗翠近尺咫”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的景色。“望秋”即远眺的意思,“何处宜”即什么地方更适宜。这二句写诗人在玉泉山上远眺,发现玉泉山的朗翠景色更接近于秋天时的色彩,因此觉得这里更适合观赏秋色。“玉泉朗翠”指玉泉寺周围的绿树青山。

颈联以下十二句写登高的感受。“轻舆郊路不生尘,露霏黍阪香迎人。”这是写诗人在玉泉山的山路之上行走时的所见:他乘坐的轿子行驶在山路上,没有扬起任何的尘土;沿途的露珠沾湿了麦田,散发出阵阵清香,好像有许多人在那里欢迎着他。

尾联“三时雨旸廑较量,对此能无意为欣”二句,写诗人在玉泉山登山的感受。“三时”泛指春夏秋冬四季,“雨旸”泛指天气晴雨,“廑较量”是说天气的变化无常。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无常,但是在这里登高远眺,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使他感到高兴和满意。“意欣”即心情愉悦。

尾联“林泉明秀松轩爽,坐来心结青霞想”二句,写诗人在玉泉山游览时所见到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林泉”指山林泉水,“明秀”形容景色清新秀丽。这二句是说:登上玉泉山之后,他看到的是一片明丽秀雅的景象。当他坐下欣赏这一切时,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向往神仙生活的愿望。

尾联“传餐视事率已罢,乘凉山径攀萝上”二句,写诗人在玉泉山游览时的生活情趣。“传餐”是指进餐,“视事”是指处理政务,“乘凉”是避暑,“山径”即山路小径。这二句的意思是说:在玉泉山游览时,他已经把政务工作处理得差不多了,于是便找一条清凉的道路,爬上山坡休息去了。

尾联“冠峰书室凭嶕峣,因悟得逸恒于劳”二句,写诗人在玉泉山游览时的所见所思。“冠峰”指山峰最高处,“书室”指书房。这二句是说:站在最高的山峰上,可以看见远处的山巅上有一所书房。他站在那里,突然领悟到了一个道理:要想摆脱繁重的公务而得到真正的轻松快乐,就必须像仙人那样去修炼才行。

最后四句“皇都保泰思图永,西海销兵虑企遥”。这是诗人在玉泉山登高望远后产生的感慨。“皇都”指北京,“保泰”即保全天下安定,“西海”指青海湖,“销兵”指停战言和之意。这二句的意思是说:北京城虽然已经得到了安定的局面,但是仍然要警惕西北边境的战事,因为那里还有敌人存在;同时还要想到远方的青海湖,那里也存在着敌人的势力。

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玉泉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抒发了他对于人生短暂、及时行乐、寄情山水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