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垠经古县,甓雉俨新邑。
孰谓城郭缮,而非牧民职。
忆我癸亥冬,回銮此凭轼。
粉堞尽荒废,颓垣蔓荆棘。
闾阎亦散处,寂寞难收拾。
或乃窃圮㼟,用以砌屋壁。
念兹系保障,筹帑事修葺。
兼亦资赎锾,要不劳民力。
今来百堵就,崇墉临浚洫。
室庐率改观,老幼多喜色。
月令有明训,补筑以时饬。
惟因岁久营,匪关民众益。
【注】
土垠:土地边界。
甓雉:用砖砌的城楼。
孰(shú)谓:难道。
癸亥冬: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冬。
凭轼:倚靠车前横木。
粉堞(dié):涂有白色垩土的城墙上突出的垛口。
圮㼟(pǐn lěi):倒塌的房屋。
筹帑(tǎng):筹集钱财或财物。
百堵就:一百堵墙都修好了。
崇墉(yōng):高大的城墙。
濬(jùn)洫:疏通渠道。
岁久营:年深月久的营缮。
匪(fěi)关民众益:并不关乎民众的利益。
【注释】
重修丰润县城纪事:记录重修丰润县县城的事情。
土垠经古县:大地的边界经过古老的县城。
甓雉俨新邑:用砖砌成的城楼俨然是崭新的县城。
孰谓城郭缮,而非牧民职:谁说修筑城郭是牧民的责任?
忆我癸亥冬,回銮此凭轼:回忆起我在癸亥年冬天回京时,曾在这停下来。
粉堞尽荒废,颓垣蔓荆棘:粉红的墙垛全都废弃了,破败的城墙上长满了荆棘。
闾阎亦散处,寂寞难收拾:官署衙役也都散去了,这里变得空荡荡、寂寞不堪。
或乃窃圮㼟,用以砌屋壁:有的人甚至偷偷地拆毁了房屋,把残垣断壁用来砌房子。
念兹系保障,筹帑事修葺:想到这些是保护国家的安全,筹措资金修缮它们。
兼亦资赎锾,要不劳民力:同时还能筹集到赎金,不一定要动用百姓劳力。
今来百堵就,崇墉临浚洫(xì):如今一百多堵墙都修好了,高大的城墙面对着河道。
室庐率改观,老幼多喜色:房屋和住宅大多都改变了模样,老幼百姓们都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月令有明训,补筑以时饬(chì):每月都有朝廷颁布的命令,督促百姓按时修补。
惟因岁久营,匪关民众益:只是因为时间久远而进行修缮,这与百姓们的利益无关。
【赏析】
《重修丰润县城纪事》,作者为晚清著名诗人陈沆。这首诗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作者由北京回到故乡丰润县,重修了县城,并写了此诗记述其事。全篇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叙事抒情,结构紧凑,语言流畅。
一、开篇点题。首句“土垠经古县”,交代了地点,也表明了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沉重,为下文重修一事作铺垫。“甓雉俨新邑”一句,将昔日的城楼与今日的新貌相对比,突出了此次重修的意义。“孰谓城郭缮,而非牧民职”两句则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认为重修城墙是为了守护一方水土安宁,并非仅是为了维护一个城池,这是对民生的一种关怀和责任所在。
二、接着叙述重修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忆我癸亥冬,回銮此凭轼”一句,回忆了作者当年回乡时的所见所闻。“粉堞尽荒废,颓垣蔓荆棘”两句,则描绘了当时县城荒凉的景象:“墙”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城墙的破损,又暗含了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闾阎亦散处,寂寞难收拾”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现状:官府衙役已经散去,一片萧条冷清的局面,让人感到难以收拾。
三、接下来转入议论。“或乃窃圮㼟,用以砌屋壁”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不法之人私自拆毁城墙并用于私利行为的谴责。“念兹系保障,筹帑事修葺”两句,则是说,正是因为如此,才不得不筹资修缮,以保一方平安。“今来百堵就,崇墉临浚洫”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此次重修结果的欣慰之情:一百多堵墙壁已经修好了,高大的城墙面对着河道,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然而,“室庐率改观,老幼多喜色”两句,却揭示了事情的另一面:虽然房屋得到了修缮,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四、最后再次强调观点,抒发情感。“月令有明训,补筑以时饬”两句,是对朝廷政策的肯定和赞美;“惟因岁久营,匪关民众益”两句,则再次强调重修城墙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维护一个城池,而是为了守护一方水土安宁,这是对民生的关爱和责任所在。全诗通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