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不愁旱,恒有阵雨过。
山田不愁涝,就下流溪河。
蒙古佃贫民,种田得租多。
即渐罢游牧,相将艺黍禾。
黍禾日以好,牛马日以少。
是云务近利,而或失本道。
本道云何如,毳帐羊裘居。
射生善驰马,乳酒相欢娱。
试问百年前,流民到此无。
流民今到此,或亦资生理。
凡兹率土滨,孰非我赤子。
养恬在随宜,不督翻为喜。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农耕生活的诗。首句“山田不愁旱,恒有阵雨过。”意味着山田在干旱时并不担心,因为总会有阵雨来解渴。第二句“山田不愁涝,就下流溪河。”表明山田即使遇到洪水也不会担忧,因为它们可以流入附近的河流。
第三四句分别描写了蒙古佃农和游牧生活的转变。第四句“蒙古佃贫民,种田得租多。”说明随着农业的发展,贫穷的蒙古人开始从事农耕,收获更多租金。第五句“即渐罢游牧,相将艺黍禾。”表明游牧生活逐渐停止,人们转而耕种黍禾。
第六句“黍禾日以好,牛马日以少。”描述了黍禾日益茁壮成长,而牛马数量却减少。这反映了农业的发展对畜牧业的影响,导致牲畜数量减少。第七句“是云务近利,而或失本道。”表达了这种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可能导致失去农业的本质。
第八句“本道云何如,毳帐羊裘居。”探讨了追求经济利益是否背离了农业的本质。第九句“射生善驰马,乳酒相欢娱。”则描绘了游牧文化中射猎和饮酒的快乐。第十句“试问百年前,流民到此无。”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百年前没有流民的地方现在是否有变化。
第十一二句“流民今到此,或亦资生理。凡兹率土滨,孰非我赤子。”表达了现在的流民可能是由于经济原因来到这里寻求生计,而整个国家的土地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后两句“养恬在随宜,不督翻为喜。”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而不是过分干涉。整首诗通过对山田、蒙古佃农、游牧生活以及农业与畜牧业的关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多样化的农耕社会,既有传统的农业发展,也有现代的经济转变。同时,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情况,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农业本质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