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逸周书语,无为周易辞。
无为近有逸,无逸邻有为。
有逸无为凶,无逸有为私。
二圣言岂背,一心理奚持。
同异异同间,达者深长思。
诗句解读与赏析:
异同
无逸周书语,无为周易辞。
无为近有逸,无逸邻有为。
有逸无为凶,无逸有为私。
二圣言岂背,一心理奚持。
逐句释义
“无逸周书语,无为周易辞。”
这两句诗引用了《尚书·无逸篇》的语句和《易经》中的相关章节来表达对“无为”和“有为”的看法。在《尚书·无逸篇》中,周公强调了君主应当避免过度干预,保持适当的节制。而《周易》则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文献,其辞中多次提到“无为”的概念,认为过于积极的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无为近有逸,无逸邻有为。”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立的观点,即“无为”与“有逸”(自由自在地生活)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这里,“近”意味着两者之间非常接近或相似。“有逸无为凶,无逸有为私。”
“有逸无为凶”指的是过度的自由和放纵可能导致灾难。而“无逸有为私”则是指适度的自主性和行动虽然不会导致大问题,但可能会被认为是自私的行为。“二圣言岂背,一心理奚持。”
这句话探讨了圣人的言论是否与他们的行为相一致。圣人作为道德和智慧的象征,他们的言行常常被视为典范。这里的“二圣”指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家。“同异异同间,达者深长思。”
这是最后一句,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它指出,尽管看起来似乎在说同样的话(相同),但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异同)。对于深刻思考的人而言,这种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说法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译文
无逸周书语,无为周易辞。
无为近有逸,无逸邻有为。
有逸无为凶,无逸有为私。
二圣言岂背,一心理奚持。
同异异同间,达者深长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尚书·无逸篇》和《易经》的引用,以及孔子和老子言论的对比,探讨了“无为”与“有为”之间的哲学关系。同时,通过对圣人言行一致性的思考,反映了对真理多角度、深层次理解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