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古之贤臣,条奏水旱事。
今也不藉一,吾勤咨已备。
兵戈亦幸无,敢侈承平瑞。
恤农时惕心,始终励吾志。

【注释】

  1. 惟古之贤臣:只有古代的贤臣。
  2. 条奏水旱事:上奏有关水灾和旱灾的事。
  3. 今也不藉一:如今也不需要了。
  4. 吾勤咨已备:我勤勉地咨询已经准备妥当了。
  5. 兵戈亦幸无:战争和战祸也没有。
  6. 敢侈承平瑞:不敢妄自夸享太平之福。
  7. 恤农时惕心:关心农业时,心中警惕。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八零三年),诗人任中书舍人,因直言直谏而遭贬为江陵司马。这首诗是作者在担任江陵司马期间写的,抒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怀。全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古人的贤臣自比,强调自己是“贤臣”,并说自己的上言是“条奏水旱事”。他所说的“今也不藉一”(今也不必再提一次)是谦虚之词,实际上他是在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即国家大事需要经常关心,不能有丝毫懈怠;而自己虽被贬谪到江陵,依然时刻不忘为国家分忧。
    三、四句写自己虽然被贬,但并不抱怨,而是勤勉地询问对策;五、六句则进一步说明,战争和战乱没有发生,自己不敢夸耀自己享受太平之福。这既表现了诗人的刚毅性格,又显示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才能。
    七、八两句,诗人由自身的处境联想到老百姓的生活。他说:“恤农时惕心”,意思是说,当农民遭受天灾人祸时,他心中总是警惕着,并为之担忧。这既是对自己关心民生的表现,也是对统治者的告诫。
    诗人说自己虽然身处江陵,但仍不忘国家的大业,时时提醒自己要励精图治,为国家尽心尽力。这既是对自己政治责任感的自我鞭策,又是对广大民众的期望和鼓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