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昨逢灾,米价顿踊贵。
赈恤纵多方,补救仅稍济。
夏收今年佳,额手幸天赐。
秋初闻望霖,切切愁不置。
旋即报沾足,其苏方快意。
漕粟仍截留,采籴无所事。
以此争流通,市售转平易。
民获豆釜资,商收奇赢利。
乃知大造力,好生诚普惠。
追思去岁歉,愚民法轻试。
叫呶岂乐为,亦为饔飧计。
姑息虑易逞,教化惭未逮。
何如庆逢年,民生自畅遂。
【注释】
浙省:指宋代的两浙路,今浙江省一带。收米价平减:官府对受灾地区实行粮食补贴政策,降低米价,以保障灾民生活。赈恤:赈济救济,帮助灾民渡过困难时期的措施。纵多方:指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赈济。补救: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夏收:夏季收获。今:指现在。额手:双手合十,表示庆贺、庆幸的意思。天赐:上天赐予,形容丰收的景象。秋初:秋季的开始。望霖:盼望降雨。切切愁不置:形容灾民因旱情而焦虑不安的心情。旋即:很快。沾足:满足。其苏:即“其喜”,意为快乐和满意。方快意:正好高兴。漕粟:漕运粮食,指从外地调运到灾区的救灾粮。截留:扣留,不让外流。采籴:买粮,指灾民自己购买食物。所事:所做的事情。以此争流通:用这种方式来争取市场流通的顺畅。市售转平易: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变得便宜容易。民获豆釜资:百姓得到豆饼作为食物的来源。豆釜:一种古代的烹饪器具,用来煮黄豆,可以提供豆类食品等食物来源。商收奇赢利:商人获得意外的利润。乃知大造力,好生诚普惠:由此可知政府施惠于民的巨大努力,以及这种仁慈政策的普世价值。好生:爱惜生命。诚:确实。普惠:普遍地给予恩惠。追思去岁歉:回忆去年受灾的情况。法轻试:轻视法律的态度。叫呶:吵闹喧哗。岂乐为:难道是乐意为之。亦为饔飧计:也是为了解决饮食问题。法轻试:轻视法律的态度。叫呶:喧闹嘈杂。岂乐为:岂是愿意如此。亦为饔飧计:也是考虑吃饭的问题。姑息虑易逞:姑息放纵会导致不良后果。教化惭:惭愧,感到羞愧。庆逢年:庆祝新年到来。民生自畅遂:人民的生活自然顺利,没有阻碍。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对南宋绍兴年间灾民受赈济情况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府的赈济政策的肯定与赞扬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首联“浙江有收米价平减诗以志慰”写浙省遭受灾难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救助,如降低米价,保证灾民的生活需要。诗人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政府救灾行动的肯定和赞赏之情。
颔联“赈恤纵多方,补救仅稍济”进一步描述了政府在灾情中的救援工作。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难以完全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同情。
颈联“夏收今年佳,额手庆天赐”则描绘了夏季丰收的美好景象,并以此表达出对上天赐予丰收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政府在灾害中的积极应对和努力。
尾联“秋初闻望霖,切切愁不置”和“旋即报沾足,其苏方快意”则是对秋天来临后,人们对雨水的期盼和对丰收的喜悦的描述。同时,也表达了对政府救灾工作的满意和欣慰。
整首诗通过咏史的形式,展现了当时政府在自然灾害中的救援工作和民众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