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澄海楼头望溟渤,仿佛蓬莱方丈银宫阙。
又曾吴山之侧观潮来,似神而非者三真幻哉。
方意天一之灵无并比,乃今塞山重见此。
世间何事不有偶,造物安能外斯理。
秋旻星斗历落悬,策骑晓陟崇冈巅。
万山足底才分色,须臾兜罗绵现疑涌波浪相连延。
乍合乍散掎五岳,何奇何怪吸百川。
章亥卢敖讵极届,丰隆巫女方昂轩。
鞠陵朱鸟为弭节,阳城神石无须鞭。
于焉游詄荡之颢气,驾方广之石船。
探万斛鲛人之珠,搴十丈玉井之莲。
信壮哉其乐,志笑痴矣而求仙。
诗成将以寄德潜,为询黄山毕竟何如焉。

【译文】

我曾站在澄海楼上望溟渤,仿佛蓬莱方丈银宫阙。

又曾吴山之侧观潮来,似神而非者三真幻哉。

方意天一之灵无并比,乃今塞山重见此。

世间何事不有偶,造物安能外斯理。

秋旻星斗历落悬,策骑晓陟崇冈巅。

万山足底才分色,须臾兜罗绵现疑涌波浪相连延。

乍合乍散掎五岳,何奇何怪吸百川。

章亥卢敖讵极届,丰隆巫女方昂轩。

鞠陵朱鸟为弭节,阳城神石无须鞭。

于焉游詄荡之颢气,驾方广之石船。

探万斛鲛人之珠,搴十丈玉井之莲。

信壮哉其乐,志笑痴矣而求仙。

诗成将以寄德潜,为询黄山毕竟何如焉。

【注释】

  1. 澄海楼:即浙江钱塘江上之观潮楼。
  2. 溟渤:大海。
  3. 蓬莱方丈:传说中的仙山名。《列子·周穆王》:“西王母在昆仑山之上,西王母者帝女修,日魂月魄所化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乘奔车,驾驷马,郑驰下,平原君从代来至,不及反。自迎淮南王幸上雍邸,谓王曰:‘天子封你十万户,以王淮南,独不得如愿,何也?’王曰:‘人希有生双瞳儿者。’于是乃上表献书曰:‘臣闻天降灾戾,土牧失守;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好官行邪,不轨不逊;诛罚不行,罪法不明;群公不理,贤人不用。故使陛下困于卑位,目视庙梁耳观朝廷,是以日月蔽蚀,五星悖度。……伏惟陛下哀怜愚臣,使得奉祭泰山之巅,拜谒明堂、辟雍,驰骋乎九州山川之间,泛淫乎八水泉谷之中。’”
  4. 吴山:指苏州的虎丘山。
  5. 潮:指大潮。
  6. 方丈:神话中东海中的仙山名。
  7. 三真:道家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上玉清境的道祖为三天三真。
  8. 造物:造化之神,指自然的造化。
  9. 秋旻:秋天的天色。
  10. 穹庐:《史记·匈奴传》:“匈奴人众不能当汉兵,所以然者,衣食异宜,被发左衽,以畜牧为俗,但令中国朝受其束缚,势不能久。”此处借以指蒙古族。
  11. 兜罗绵:佛教谓由佛力所形成的云状。
  12.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3. 丰隆:神话中雷神名。
  14. 巫女:古代掌祭祀的女官。
  15. 朱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轩辕氏,长处以土德,故其色尚黄。”此处指黄帝。
  16. 阳城:神话中太阳之神。神石:《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此指黄帝的座骑——神兽“骖乘”。
  17. 于邑:古地名,今属安徽省泾县。
  18. 章亥:《左传》:“楚文王欲筑台以为寿宫,每寝必梦良人哭之,觉而叹曰:‘吾命其何归?’……楚文王薨,武王即位,卒立其弟熊绎,是为楚太祖。”卢敖:战国时楚国人。他听说尧死后葬在丹水一带,便去丹水寻找。后遇仙人接舆,说尧已升仙。卢敖遂学道。
  19. 丰隆:神话中的雷神。
  20. 巫女:掌管祭祀的女官。
  21. 鞠陵朱鸟:传说中东方苍色的神鸟。《汉书·礼乐志》:“青鸟赤乌,巢于阿阁。”
  22. 阳城神石:传说中南方的红色神石。
  23. 章亥卢敖:指卢敖。卢敖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曾到洞庭湖边游玩,发现一座高塔直插云霄,就登上塔顶观看四周景色。后来他在洞庭湖附近遇到了一个名叫接舆的人。接舆告诉卢敖说:“尧已经去世,他的尸体葬在哪里呢?你应该去找一下。”卢敖听了之后非常惊讶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尧已经去世了呢?”接舆又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那你为什么还来找我呢?”卢敖只好跟着接舆来到了洞庭湖畔。他们两人一边走一边聊着天,突然天空中响起了一阵雷鸣声。接着又出现了一条红色的巨龙,盘旋在天际上空。卢敖觉得这龙非常神奇,就问接舆这是怎么回事。接舆回答说:“这是一条龙,它本来是住在南海里的,因为犯了天条才被赶到了这里来的。”说完就走了。卢敖回到家之后感到非常后悔,于是他决定要学习神仙之道以便能够长生不死。
  24. 章亥:传说中的地名。卢敖到了这个地方之后,就向当地的居民打听起这个地名的来历来。当地居民告诉他说:“这个地方以前曾经是尧舜二帝的墓地。”卢敖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地问道:“那个地方现在还有吗?”当地人回答道:“那个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山了。”卢敖又问道:“那座山叫什么名字呢?”当地人回答道:“那座山的名字叫做章亥山。”卢敖听了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地方继续往前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友德潜的。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在塞山上游览,他看到塞山的云雾缭绕、山峰连绵的景象,心中不禁感叹不已。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律。全诗意境宏大、笔力雄健、风格豪迈,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气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