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
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
画灰促膝,谓弗闻焉。
书其后者,不啻耳属于垣。
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
吾谁欺乎,与时偕行。

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

方丈之屏:指屏风,这里比喻自己。

十步之前:距离很近。

不能蔽九仞之山:意思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法遮挡住九仞高山的阻隔,喻指自己的能力有限。

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

一指当目:用手指头就可以看得到。

泰华巅:泰华山的山顶,这里用来形容高峻。

使不见泰华巅:表示自己虽然聪明但无法超越自然的局限。

画灰促膝,谓弗闻焉。

画灰:指绘画,这里用来形容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刻等。

促膝:形容近距离,亲密无间。

谓弗闻焉:表示即使如此近的距离也无法听清楚声音。

书其后者,不啻耳属于垣。

书其后者:指记录下这些言论。

不啻:表示不只如此,还有更深的意思。

耳属于垣:耳朵靠近围墙(象征限制),表示被限制在围墙之内。

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

恃:依赖,依靠。

勿谓人弗聪:不要认为别人没有智慧。

吾谁欺乎:我欺骗谁呢?

与时偕行:与时代同步前进。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通过寓言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看法。诗人以“置方丈之屏于十步之前,而不能蔽九仞之山”为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聪明但无法超越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知。接着,诗人以“一指当目,可使不见泰华巅”、“画灰促膝,谓弗闻焉”等诗句,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狭小环境中无法施展才华的情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最后,诗人以“勿恃已之明,勿谓人弗聪”为结,鼓励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同时也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