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之石泰华同,一勺之水溟渤通。
于何见之于盆中,一株天下无真松。
问年火劫为始终,问形势欲拿云空。
春风秋月郁葱葱,梢为华盖身为龙。
不随绮里夏黄公,汉廷待诏来东方。
铁干硉矹神以丰,忆我盘山曾道逢。
又忆貌者苏髯翁,前遇定武时在冬。
吟哦雪浪兴不穷,石盆宛在翁无踪,松乎松乎翠自浓。

【注释】

泰华:华山,以石多青黑得名。溟渤:大海。于何见:何处见到。无真松:没有真的松树。火劫:指战乱的年代。云空:高耸入云。春月秋风,枝叶繁茂。不随绮里:不学华丽。夏黄公:夏天的黄色,这里指松的颜色。汉廷:汉朝,这里指朝廷。道逢:在路上遇见。铁干硉矹(lì zhū liú):坚毅挺立的样子。神以丰;神采奕奕,精神饱满。忆我盘山曾道逢:记得我在盘山曾经遇见你。苏髯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貌者:相貌丑陋的人。定武:地名,在今河北正定县一带。雪浪:指苏轼的诗。

译文

一拳头大的石头和华山一样高大,一勺水能汇通大海。

什么地方看见它呢?它是盆中的一棵松树。

问这棵松树经历了多少劫难,问它的气势要直冲云端。

春风秋月中它郁郁葱葱,枝头是花盖身是龙。

不像华丽的夏天黄公那样随风倒伏,也不学绮丽的冬天。

汉朝的朝廷等诏召我来东方,铁干铮铮神采奕奕精神饱满。

想起我曾在盘山路上遇见你,又想起了相貌丑陋的苏轼。

前次在寒冬遇到定武时的你,吟诵着雪浪的诗意兴致高昂。

石盆还在但你已经不见了踪影,松啊松啊翠绿浓密多么茂盛!

【赏析】

这首诗题作“题盆中偃松”,是诗人为盆景松树所做,表达了作者对盆景松的喜爱之情。诗人用夸张手法描绘了一株盆景松的形象特征,表现了作者对盆景松的喜爱。

首联“一拳之石泰华同,一勺之水溟渤通”。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一拳头大的石头比作与华山一般高大,一勺水能汇通大海。通过对比,展现了盆景松的雄伟壮观。

颔联“于何见之于盆中,一株天下无真松”。诗人询问这株盆景松从哪里得来的,它又是如何在盆中生长的呢?这株天下无双的盆景松仿佛是凭空出现的,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惊喜和赞叹。

颈联“问年火劫为始终,问形势欲拿云空”。诗人询问这株盆景松经历了多少劫难,它的气势要直冲云霄。通过这样的追问,展现了盆景松的坚韧和顽强。

尾联“春风秋月郁葱葱,梢为华盖身为龙”。诗人描绘了春天和秋天时,这株盆景松枝叶繁茂,如同华盖般庄严威武;它的姿态也如同一条巨龙,威风凛凛。通过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盆景松的世界中,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和威严。

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过对盆景松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感慨,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