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发馀资,非帑庸何害。
焕然兹一新,易名曰香界。
落成来瞻礼,苾刍腾梵呗。
于左搆精庐,小憩亦足快。
山木叶已落,纵目穷众态。
虽谢晚菊芳,未改风松籁。
俯眺涧口溪,一一分源派。
我闻金刚身,圆成无兴坏。
禅流颂悉檀,忌堕妄语戒。
【注释】
布施:施舍。
非帑庸何害:不是施舍有什么妨碍。
焕然兹一新:焕然一新。焕,光明照耀的样子;新,更新的样子。
易名曰香界:把寺院改名为香界寺。
落成:指寺院建成。
苾(bì)刍(chú):佛教语,梵文Buddha音译的省称,意为出家人,泛指僧侣。腾梵呗:诵读佛经。
于左:在左侧。
精庐:精舍,修行用的简朴房屋。
穷众态:尽收眼底。
风松籁(lài):风吹松林的声音,形容自然之声。
分源派:分流。
无兴坏:没有兴起衰败的意思。
圆成:圆满成就。
悉檀(tán):佛语。梵文Sattva音译的省称,意为中正、平等,这里指佛教。
忌:忌讳,避免。
妄语戒:不真实的言语是戒律所禁止的,所以称为妄语戒。
【赏析】
此诗作于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诗人因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而游香界寺,并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布施发余资,非帑庸何害”,意思是说:我施舍了一些财物,又何妨呢!这里的“发”字有“拿出,奉献”等义,“余资”即多余资金,“帑”同“帑”,古时指国库,这里借指施舍的对象,即贫苦人。
第二联“焕然兹一新,易名曰香界。”是说香界寺经过重修变得焕然一新,人们给它取名为香界寺了。
第三联“落成来瞻礼,苾刍腾梵呗”,写的是寺院落成后前来瞻仰礼拜的人们,诵经打坐念佛的僧人都忙碌着。
接下来“于左构精庐,小憩亦足快。”是写在寺院的左侧建造起一间精舍,自己在那里休息也感到十分快乐。
第四联“山木叶已落,纵目穷众态。”“纵目”即放眼远望的意思,“穷众态”就是尽收其所有景象。
第五联“虽谢晚菊芳,未改风松籁。”意思是虽然菊花凋谢了,但那松风仍然吹拂着。这里以晚菊之花喻指那些已经死去的贪官污吏。
第六联“俯眺涧口溪,一一分源派。”是说从涧口溪流分出来的支流又分出许多支流。
第七联“我闻金刚身,圆成无兴坏。”说的是听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所说的佛性是圆满的、无增减的。
第八联“禅流颂悉檀,忌堕妄语戒。”是说佛教的教义都是真实可靠的,不要相信那些虚妄不实的言词。
此诗是作者游览香界寺后所作。他看到寺院建筑宏伟,环境幽静,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认为,只有通过布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东西,施舍财物没有什么妨碍。寺院经过重新修缮变得更加壮观美丽,人们纷纷前去参观礼拜。他还为寺院修建了精舍,在那里休息得很舒服。他放眼远望,只见山下树木都已凋零,但那松树依然随风摇曳。他俯视山涧口的溪流,一条条支流都汇入这条主溪之中。他听到僧人诵读佛经的声音,觉得非常动听,这和那些虚伪的言语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