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大幅出岩峦,制为屏风陈座端。
不忘本来具神解,林岭犹肖点苍山。
琉璃罘罳嫌巧脆,锦绣纂组徒繁丽。
岂如山骨坚且朴,更不镂斲致刓敝。
白质青文润以腴,高低溪壑天然图。
倪黄董臣称妙手,疏皴澹染终不无。
廉而弗刿柔岂屈,巍然犹是前朝物。
几经海水复桑田,依旧春风更秋月。

【注释】

瀛台:即中南海,位于北京城中心。大理石屏:用大理石制成的屏风。

直方:形容岩石的形态。巨石:指山石。出岩峦:指从山上流出。

本:本性,天性。神解:指天生的灵秀。具神解:指天然生成的美。

林岭:山林。肖:相似。点苍山:云南大理的山峰,因山上有白点,故名。

瑕(xiá):玉上的斑点。琉璃:一种彩色玻璃。罘罳(fú jié):用鱼网或竹木编成的屏障。巧脆:精巧脆弱。

锦绣纂组:精美的织锦和锦绣。徒繁丽:只追求华丽,而忽略了本质。

山骨:山石的本质。坚且朴:坚实而自然。镂(lòu)斲(zhuó):加工雕刻。致:导致。

白质青文:白色的本质,青色的纹饰,比喻文章质朴而有色彩。腴(yú):肉肥而多汁。

疏皴(cūn cuō):淡画细密的线条。澹染:淡墨渲染。终不无:最终没有消失。

廉(lián):洁白。弗刿(guì):没有刻划到刀口上。软(wěi):柔软。屈:屈服,这里作动词用,屈服于雕琢。

巍然:雄伟的样子。前朝:古代,这里指的是北宋时期。

几经:几次经过。海水:海水的侵蚀。桑田:神话中说海变成陆地叫桑田,后泛指世事变化。

春风:春天的气息。秋月:秋天的月亮。

【赏析】

《瀛台大理石屏歌》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纪念他在北宋时被贬黄州时所见到的一件珍贵文物所作的一篇咏物诗。

这首诗的首句“直方大幅出岩峦”,直接点出了屏风的主体——一块巨石;次句“制作屏风陈座端”则是具体描写了这块巨石的形态,既突出了其高大挺拔的特点,也表现了它的雄壮威猛之势。这两句虽然简单,但却把屏风的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接着,诗人又进一步赞美这块巨石:“不忘本来具神解”和“林岭犹肖点苍山”。前者表达了作者对这块巨石天生具有神奇之美的赞赏之情;后者则描绘了它与点苍山的相似之处。这里的“神解”和“点苍山”,都暗含着作者对于这块巨石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琉璃罘罳嫌巧脆”和第四句“锦绣纂组徒繁丽”则是从屏风的材质和装饰两个方面来展开描述。前者强调了屏风的材质——琉璃和罘罳都是精细巧妙的,但却显得过于矫揉造作,缺乏自然之趣;后者则描绘了屏风上的锦绣和纂组图案过于华丽,却失去了本色之美。这两联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屏风的材质和装饰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

第五、六两句“岂如山骨坚且朴,更不镂斲致刓敝”,则是对屏风本身的赞美。这里的“山骨”象征着屏风的自然之态,而“镂斲”则是指人为的雕刻痕迹。诗人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对比,表达了对于屏风自然之美的推崇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为破坏自然之态的反感。

最后一句“白质青文润以腴,高低溪壑天然图”,则是对屏风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性的描绘。这里的“白质”指的是屏风的白色质地,“青文”则是指上面的花纹。这两部分构成了屏风的整体形象,而“高低溪壑天然图”则是对屏风的意境进行了高度概括。这一联不仅描绘了屏风的美丽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屏风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工雕琢之弊的批判。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宋诗中的一首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