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奏有奏自南来,七月望日潮为灾。
天纲浡潏洪涛涌,气压百川为倒回。
纵有禹也应束手,胥为鱼矣惟增哀。
呜呼二歌兮歌再陈,披奏到今常戚辛。

【注释】

有奏有奏自南来:指奏江流域一带发生洪水。奏江,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七月望日潮为灾:农历七月初五日,是一年中第二次潮汛来临之时,所以叫“七月望日”。

天纲浡潏洪涛涌:指大禹治水的事迹。天纲,指天经地纬的大网。浡潏(bó zhù),水激流声。洪涛涌,指巨大的水流冲击。

气压百川为倒回:指大禹治理黄河时,将黄河的水引向东流,使河水倒灌入东海。

纵有禹也应束手:如果大禹在世,也束手无策,因为他无法阻止这种灾难的再次发生。

胥为鱼矣惟增哀:百姓被淹死很多,只能感叹自己无能为力,徒增悲哀而已。

呜呼二歌兮歌再陈:指大禹和孔子都曾经历过水灾,他们的忧民之情已经多次重复表达过。

披奏到今常戚辛:指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感到忧虑和悲伤,因为水灾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江南水灾的诗作。它通过对江南水灾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作者描绘了一幅江南水灾的壮丽画面,通过“有奏有奏自南来,七月望日潮为灾”等句子,展示了洪水泛滥、天地变色的景象。接着,通过“天纲浡潏洪涛涌”,表达了大禹治水时的情景,以及他面对洪水时的无奈与悲愤。而“气压百川为倒回”则形象地描述了大禹治水时的壮举。

诗人通过对大禹和孔子的描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如“纵有禹也应束手,胥为鱼矣惟增哀”,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无奈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作者通过“披奏到今常戚辛”等句子,强调了水灾的不可避免性和社会对水灾的关注。如“披奏到今常戚辛”,这句话表达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水灾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水灾的无奈情绪。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成功地描绘了江南水灾的壮丽景象,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