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池贮澄水,其上饶嘉木。
扶疏已成荫,重翠罨书屋。
秋夕月一方,夏晓风满谷。
净色与清听,天然远尘俗。
假山俨画屏,凉簟如腻玉。
禽音喧亦寂,花气清且淑。
年来万几暇,几度三庚伏。
匪惟契静宁,亦以参位育。
【注释】
- 池上作:在池塘边所作的诗。
- 穿池贮澄水,其上饶嘉木:池塘中间有清澈的泉水,上面长满了茂盛的树木。
- 扶疏已成荫,重翠罨书屋:树梢茂密,形成了遮阴的地方,绿草如茵,仿佛是书屋。
- 秋夕月一方,夏晓风满谷:秋天晚上月亮挂在天边,夏天早晨的风把谷物吹得满地都是。
- 净色与清听,天然远尘俗:清新的颜色和宁静的声音,让人远离尘世的喧嚣。
- 假山俨画屏,凉簟如腻玉:假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就像一幅画屏风;竹席光滑凉爽,犹如细腻的玉石。
- 禽音喧亦寂,花气清且淑:鸟鸣声音嘈杂却依然寂静,花香清新而优雅。
- 年来万几暇,几度三庚伏:近年来空闲时间很多,已经有三次遇到连续的炎热天气。
- 匪惟契静宁,亦以参位育:这不仅能使心情平静安宁,也能参与天地间的养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池塘边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与对自然美的感悟。
首联“穿池贮澄水,其上饶嘉木。”通过描绘池塘中清澈的水面和上方繁茂的树木,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池塘中的澄水象征着心灵的宁静,树上的嘉木则代表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自然美的存在,给作者带来了内心的安宁,使他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思考。
颔联“扶疏已成荫,重翠罨书屋。”进一步描绘了池塘周围的景色。树枝繁茂,形成了遮阴的地方,使得阅读书籍的环境更加宜人。这里的“重翠”可能指的是树叶的颜色,给人一种浓密的感觉,如同书屋被绿色所包围,营造出一种宁静、雅致的氛围。
接下来的诗句“秋夕月一方,夏晓风满谷。”分别描述了秋季傍晚的月光和夏季清晨的微风。秋天的月亮高悬,洒下柔和的光芒,为夜晚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而夏日的清晨,微风拂过,将谷物吹得满地都是,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颈联“净色与清听,天然远尘俗。”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给人带来的宁静和纯净。这里的“净色”可能指的是天空的颜色,给人一种明亮、清澈的感觉;而“清听”则暗示了聆听自然的声音,可以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这种自然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享受。它让人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回归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之中。
尾联“假山俨画屏,凉簟如腻玉。”通过对假山和竹席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自然之美的精致和高雅。假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作;竹席光滑凉爽,犹如细腻的玉石。这些自然元素的组合,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最后一句“禽音喧亦寂,花气清且淑。”则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鸟儿的鸣叫声虽然嘈杂但依然寂静,花香清新而优雅。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他能够在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同时也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池塘周围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和。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