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涧底木,变石坚且脩。
如何百炼钢,反为绕指柔。
难辨来南海,但见砥中流。
可以砺霜锋,入水断蛟虬。
君子慎所托,从革终贻羞。
木变石
千年涧底木,变石坚且脩。
如何百炼钢,反为绕指柔。
难辨来南海,但见砥中流。
可以砺霜锋,入水断蛟虬。
君子慎所托,从革终贻羞。
译文
千年之前,涧底的树木化为坚硬的石头,展现出坚韧不屈的品质。然而,经过无数次的锤炼和磨练,这些钢铁般的石头反而变得更加柔软,如同手指般灵活。难以分辨它们原本来自南方,只能在砥柱中见到它们的踪迹。这些石头可以磨砺出锋利的刀剑,即使进入水中也能斩断蛟龙的尾巴。君子应该谨慎地选择自己的伴侣,否则可能会因为过于依赖而失去原有的品质。
赏析
《木变石》是一首描绘自然界物质形态转换的诗歌。通过对比千年前涧底的木材与后来的石头,诗人表达了对事物本质和价值的思考。诗中通过木材和石头的对比,揭示了一种物换星移、世事沧桑的哲理,同时也表达了对变化无常的感慨。
“千年涧底木”开篇直接点明了主体,即千年前涧底的树木。这里的“千”字不仅强调了时间之长,也暗示了变迁之巨。树木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历经岁月的洗礼,最终化为坚硬的石头,这一过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同时,树木与石头的对比,也反映了自然界中万物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道理。
“如何百炼钢,反为绕指柔”进一步探讨了物质性质的变化。百炼钢在经过无数次的锤炼后,变得柔软如丝,这与坚硬的石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变化既体现了物质的本质属性,也揭示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需要保持柔韧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难辨来南海,但见砥中流”则转向了对地理位置和水流的观察。虽然难以分辨出当初的南方向,但从砥柱山中仍能看到其留下的印记。砥柱山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上的重要支流峡谷之一。这里的“砥”指的是磨刀石,象征着磨砺和磨练。诗中的砥柱山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象征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磨砺自己的决心。
“可以砺霜锋,入水断蛟虬”进一步强调了石头的锐利和坚硬。石头能够磨砺出锋利无比的刀剑,甚至能够在水中斩断蛟龙的尾巴。这里的“砺”字不仅表示磨砺,也寓意着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人们可以成就非凡的业绩。而“断蛟虬”则形象地描绘了石头在水下的力量,象征着人们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最后一句“君子慎所托,从革终贻羞”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君子在选择伴侣或追求目标时,应该谨慎对待,避免因过度依赖而失去自我。而那些违背初心、背离原则的人,最终会因为失去了自我而受到他人的耻笑。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动摇,以保持自身的纯洁和尊严。
《木变石》通过对木材与石头的对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并鼓励人们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丰富多样,使整首诗富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生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