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刘子骥,慨然思问津。
太守胡为者,澄渊欲淆尘。
俗远莸作兰,心营桂是榛。
退之乃达士,亦谓神仙人。
不独桃源然,东坡慧眼真。
实有钞锣溪,孰不撰良辰。
【注释】
刘子骥:指晋朝人刘晨,与妻子裴氏入山采药而遇仙女的故事。
慨然思问津:慨然:慷慨的样子;津:渡口。想到当年刘晨和仙女在山上相遇,就感慨地想着要去寻找那渡口(即黄河上的桃花源)。
太守胡为者:胡为:为什么,做什么;者:代词,他。这里指太守。
澄渊欲淆尘:澄渊:水清澈,可以映出天光;淆:扰乱;尘:尘埃。澄清的水面能够映出天空,但一有泥沙便混浊了。这里借指太守胡作为治理河堤,使河水澄清而能映天的景象。
俗远莸作兰,心营桂是榛:俗:污浊的世道。莸、兰、桂:都是指花名。比喻世俗污浊,不能容下清正之士。
退之:指唐代诗人韩愈。达士:通达事理的人。谓神仙人:认为他像神仙一样。
不独桃源然:桃源县,汉宣帝时设置,在今湖南常德市西,是古代传说中的理想地方,相传为避秦乱而隐居于此。这两句说,桃源这个地方,并不是只有陶渊明才能找到。
东坡慧眼真:苏轼,苏东坡。这里指苏东坡,他慧眼识英才。
实有钞锣溪:实际上,还有像抄锣溪那样的好地方。钞锣:地名,在江西吉安永丰县。
孰不撰良辰:谁不想创造美好的时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哪里没有好的去处?哪里不创造美好时光呢?
【赏析】
以议论为主,夹杂着叙事抒情,用典贴切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咀嚼。首句“昔有刘子骥”,点明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访仙女的典故。刘晨、阮肇故事见于《幽明录》。据载,东汉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逢二女,邀同归家,留半年,后求归,不知返故里。此诗开头两句“昔有刘子骥,慨然思问津”,就是借用这个典故。刘子骥,即刘晨,字孝若,吴郡人。“慨然思问津”一句,化自陶潜《咏荆轲》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十年浩劫兮哀斯人。后来得志兮天地新,恨不抽剑兮除害臣。”刘晨、阮肇故事,本是神异之事,作者却用来反衬人间的不平,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第二句“太守胡为者”,直接提出问题:“太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里,“胡为”二字,语出《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为“执政要以道德行为为准则”。作者在这里用“胡为”来反诘“太守”的所作所为,其意在于指责统治者的腐败。第三句“澄渊欲淆尘”,进一步发挥前两句的意思。这里用“澄渊”来喻指治理河道的水深,“淆尘”来喻指污染的世风。“澄”字写出治水的成效;“淆”字写出污染的严重性;“尘”字则写出社会的污浊。“欲淆尘”三字,不仅写出了治河的艰难,也写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俗远莸作兰,心营桂似榛”,这是作者运用比兴手法所写。“俗远”、“心营”两个词都出自屈原《九章·惜诵》,“俗远”即指污秽的社会风气;“心营”指用心谋划。“莸”是香草,古人用以象征君子;“兰”是香草,古人用以象征贤才。作者认为贤才被埋没于污世之中,就像香草被弃置在臭泥之中一样。“桂”是香木,古人用以象征高洁之士;“榛”是荆棘之类,常用以代表秽土。“心营桂是榛”一句,既写出了贤才被埋的可悲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殷切期望。最后两句“退之乃达士,亦谓神仙人”,是说韩愈是一位通达事理的人,也是一位如神仙般的人物。韩愈曾自称为“醉翁”(见《答陈生书》)、“逸民”(见《送李愿归盘谷序》)等等,这里借用这些典故,表明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超脱世俗的境界。“不独桃源然”一句,是说世上还有许多美好的去处。这最后一句,既是对上文“昔有刘子骥”,“澄渊欲淆尘”等句的总结,又给全诗作了结穴。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但却把一个“问津”(寻访知音)的问题说得十分曲折委婉,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