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尼曾有训,群居不及义。
况在君臣间,尤贵同兹志。
譬彼舟楫具,大川方堪济。
彼民有隐情,孰为达其意。
或政有偏颇,孰为防其弊。
三百一言蔽,曰惟无邪思。
可知诗教正,其葩乃馀事。
维予忝民上,奉三而出治。
所愧理未纯,因之政多戾。
皤皤二三臣,咸具经邦智。
济济翰苑英,亦有责难谊。
因言匡不逮,所益良匪细。
若徒献颂词,恐滋后来议。
【注释】
- 宣尼:指孔子,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群居:同处一处。
- 舟楫具:形容船和桨等器具齐全。
- 大川方堪济:意思是说大河才足够用来渡河。
- 彼民有隐情:指百姓有未被揭露的隐秘之事。
- 政有偏颇:指政治上有不公正的地方。
- 三百一言蔽:意思是说三百句话就能覆盖。
- 惟无邪思:只有没有邪念的想法。
- 知:了解,知道。
- 维予忝民上:我惭愧于担任了人民的领导者。
- 奉三而出治:指的是皇帝亲自处理政务。
- 所愧理未纯:感到自己治理国家不够纯熟。
- 皤皤二三臣:形容官员们年纪很大,但仍然具备治国的才能。
- 经邦智:治理国家的智慧。
- 匡不逮:指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纠正错误。
- 良匪细:意味着对国家的贡献并不小。
- 若徒献颂词,恐滋后来议:如果只是献上赞美之词,可能会引起后来的非议。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初期文学家、政治家杨士奇所作的一篇议论文,主要讲述了他对于诗歌和文学的观点以及他在政治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话作为引子,表达了他对诗歌和文学的重视。他认为,诗歌和文学作品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主张要重视诗歌的创作和传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作者指出了在君臣关系中,应该注重共同的目标和志向。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以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为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作者从政治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公正和公平,防止出现偏颇和腐败的现象。同时,他还强调了诗歌和文学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
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和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诗歌和文学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主张要尊重诗歌和文学的价值,鼓励人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对诗歌和文学的讨论,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道德修养和社会风气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他也展示了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