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进由西出,轮年景顿殊。
柳条横野限,枫色隔峰无。
火种山皆濯,霜收圃不孤。
行行接民舍,历历验农劬。
虎落一家聚,鱼鳞薄赋输。
幸逢今岁耳,敢忘去年乎。
纵见高囷慰,还怀漏釜吁。
何非廑民莫,岂曰事游娱。
【注释】
东进:向东行进,即出哨口。西出:往西行进,即入村。轮年景顿殊:一年年景色大不相同。柳条横野限,枫色隔峰无:意思是:柳树的枝条横跨着山野的界限,而山上的枫叶颜色与山峰的颜色一样,相互映衬,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火种山皆濯(zhuó濯):山里到处都长满了稻谷。霜收圃不孤:秋天霜降,收获庄稼,田野一片丰收景象,不会显得空旷或孤单。行行接民舍,历历验农劬:每走一段路,就会看到一家农户,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农民辛勤耕作的生活。虎落一家聚,鱼鳞薄赋输:意思是:老虎离开了山林,一家一户的人家聚集在一起;百姓缴纳赋税,交纳的谷物和布匹都很薄,不足以供给军队使用。幸逢今岁耳,敢忘去年乎:幸好今年是丰收之年,不敢忘记去年因灾害而荒废的岁月啊!纵见高囷(qūn囤)慰,还怀漏釜吁:意思是:虽然看见粮仓满满的,心里感到欣慰,但又担心那些空着的瓦罐会发出呜咽的声音,好像粮食在叹息。何非廑(jǐn筋)民莫,岂曰事游娱:为什么不是只有老百姓受困呢?难道只是为了玩乐吗?
【赏析】
《秋成颇佳诗以志事》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于王建任成都尹时,当时作者在成都郊外担任县尉。诗中描绘了成都郊区农民丰收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农民辛苦劳作、盼望丰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切同情。
首句“东进由西出”,起势不凡。“东”指成都东门,“西”指南门。这里用了一个“出”字,将成都城郊的地势概括进去。“轮年景顿殊”,意思是说,一年年景色迥然不同。“景”,同“境”。这句的意思是:经过几年的治理,成都城郊的景色焕然一新,大有改观。“柳条”一句,写出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暗示了成都郊外的自然景物。接着两句“火种山皆濯,霜收圃不孤”,描写的是成都郊外的农田景色。“濯”,洗刷的意思。“圃”,菜园。“火种山”,指山坡上的茅草烧过之后剩下的余烬;“霜收圃”,指菜园中刚收割完的庄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田间的茅草被火烧过之后留下了余烬,而菜地里刚收割完的庄稼又覆盖了一层霜冻的露水,使田野显得异常的丰茂。
第三句“行行接民舍,历历验农劬”。意思是说:每走一段路,就会看到一家农户,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农民辛勤耕作的生活。“行行”、“历历”都是形容农民们忙碌的情景。“虎落一家聚”一句,暗喻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因为战乱,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乡,到城市中去谋生;而一些富家大户却借此机会招揽佃户,扩大了自己的土地规模。因此,“虎落”比喻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百姓流离失所。“鱼鳞薄赋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百姓缴纳赋税,交纳的谷物和布匹都很薄,不足以供给军队使用。这里的“鱼鳞”,指的是征收赋税时的征调制度,也就是按人丁征收的赋税。“输”是指交纳税负。“薄赋”一词在这里用来讽刺当时的统治者只知道征收赋税,而对百姓的生活关心甚少。
第四句“幸逢今岁耳,敢忘去年乎”?意思是说:幸好今年是丰收之年,不敢忘记去年因灾害而荒废的岁月啊!这句话中的“幸逢”、“敢忘”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珍惜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农民们的同情和关怀。最后两句“纵见高囷慰,还怀漏釜吁”,意思是指虽然看见粮仓满满的,心里感到欣慰,但又担心那些空着的瓦罐会发出呜咽的声音,好像粮食在叹息。“高囷”指高大的仓库,“漏釜”是指漏斗状的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农民们的生活已经得到了改善,但是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治愈,他们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因此,我们不仅要感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贡献,而且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这首诗通过对成都郊外农民丰收景象的描绘和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刻反思。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们的同情和关怀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