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发西山脚,㐲流廿里馀。
春朝驻䍐盖,僧寺静钟鱼。
知有池呈镜,堪临槛振裾。
翠鳞来得得,乐意自如如。
谁谓清波画,偏宜藻句书。
效苏频叠韵,曾几似髯欤。
【注释】
清涟寺:在今安徽歙县。观鱼:即“观鱼潭”,又名“镜湖”。
源发西山脚:指从西面的山麓发源。㐲流廿里馀:流,水流;㐲,水声;廿里,二里多。
春朝驻䍐盖,僧寺静钟鱼:䍐盖,即荷叶。春朝,春日早晨。驻䍐盖,停泊在荷叶上。静钟鱼,寺庙的钟声与鱼的声音相和。
知有池呈镜,堪临槛振裾:池塘像镜子一样平静,可以登上栏杆,振起衣襟。
翠鳞来得得,乐意自如如: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着。
谁谓清波画,偏宜藻句书:谁说清澈的波浪是一幅画?它偏偏适宜用来写诗。
效苏频叠韵,曾几似髯欤:效法苏轼(字子瞻),频频叠韵。曾几似髯欤,好像胡须一样。这里用“髯”比喻诗歌,表示诗人对苏轼的仰慕。
【赏析】
这首七绝是作者晚年退居黄山期间写的,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此篇是作者退居黄山后所作。首联点明题旨,以“源发”“㐲流”描绘出一幅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画面来。“清涟寺”为作者所居之庐,“观鱼潭”是诗人观赏鱼的去处。“源发西山脚”指清涟寺位于西面的山脚下,而“㐲流二十里馀”则指其溪水从山脚流到观鱼潭。“春朝驻䍐盖,僧寺静钟鱼”,是说春天清晨时分,水面上的叶子被阳光照射,形成一片片光斑,如同水中的“䍐盖盖”,而此时,寺庙里的钟声也随着溪水的流动而发出悦耳的音乐,使得观鱼潭显得更加幽静美丽。
颔联“知有池呈镜,堪临槛振裾”,则是对这一场景的具体描写。这里的“池”指的是观鱼潭,“呈镜”则形容潭水平静如镜,能够映照着周围的一切事物。而“震襶”则是指站在栏杆上向水中挥舞衣袖,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观鱼潭的自然景致。“翠鳞来得得,乐意自如如”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仿佛它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自由。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还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视。
尾联“谁谓清波画,偏宜藻句书”则是作者对前文的总结和升华。他在这里指出,尽管清澈的波浪就像是一幅画,但它却更适合用来写诗。这是因为诗歌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他认为这首诗是效仿苏轼的作品而作的。
整首诗通过对观鱼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珍视之情。同时,通过与苏轼的比较,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