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民曰宁氏,八世共敦庞。
田宅无分树,陈家有义尨。
易疏族益近,聚顺俗弥悾。
衣岂闻常主,耕惟守厥憃。
较张才少一,拟邵已加双。
是用旌闾锡,淳风式万邦。

【解析】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时作者任关内副元帅,驻军在今陕西乾县。宁氏八世同居,是唐代的一件大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记载:“宁公之居,家有九十九口,以族大故,人各分一房,合族皆如之,不以为多。”《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也记载说“宁公宅无分者,陈氏有义尨,其子名守忠者,为宁所厚,乃与之居”,可见宁氏家族的和睦。这首诗就是对这一事实的赞美。全诗用赋体,写宁氏八世同居的情况。首联“陕民曰宁氏,八世共敦庞”,点出宁氏,即宁公及其子孙;“八世”二字,写出了宁氏一族人口众多的特色。颔联“田宅无分树,陈家有义尨”,描写宁氏家族和睦的景象:宁氏家族没有分房子住,但陈家的义犬却十分可爱。颈联“易疏族益近,聚顺俗弥悾”,写宁氏家族的风俗淳朴、和顺:虽然与外姓疏远,但关系反而更加亲近;虽聚居一地,但习俗更淳正。此二句中“益”、“弥”,均属仄声字,音韵和谐。尾联“衣岂闻常主,耕惟守厥憃”,写宁氏家族的节俭之风:衣服不是由主人自己来制作,而是请别人来做;耕种之事,只由主人自己来管理。这是对前二句的具体化说明。最后两句“较张才少一,拟邵已加双”,写宁氏家族人才出众、德行高洁。“旌”通“旌”,表彰的意思。此句表明宁氏家族不仅家风淳朴和顺,而且德行高尚。“淳风”、“万邦”,都是褒义词,表示宁氏家族的美好风尚已经影响到了全国,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赏析】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时作者任关内副元帅,驻军今陕西乾县。宁氏八世同居,是唐代的一件大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载:“宁公宅无分者,陈氏有义尨,其子名守忠者,为宁所厚,乃与之居”。《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也载:“宁公宅无分者,陈氏有义尨,其子名守忠者,为宁所厚,乃与之居”。可见宁氏家族的和睦。此诗就是对这一事实的赞美。全诗用赋体,写宁氏八世同居的情况。首联“陕民曰宁氏,八世共敦庞”,点出宁氏,即宁公及其子孙;“八世”二字,写出了宁氏一族人口众多的特色。颔联“田宅无分树,陈家有义尨”,描写宁氏家族和睦的景象:宁氏家族没有分房子住,但陈家的义犬却十分可爱。颈联“易疏族益近,聚顺俗弥悾”,“易疏族益近”指尽管宁氏与陈氏疏远,但关系反而更加亲密;“聚顺俗”指尽管他们聚居在一起,但习俗更为纯正。此二句中“益”、“弥”都属于仄声韵,读起来声音和谐悦耳。尾联“衣岂闻常主,耕惟守厥憃”,“衣岂闻常主”是指衣服不是主人自己制作的;而“耕惟守厥憃”则是指耕种之事只是主人亲自管理而已。这两句话进一步具体化了前面二句的说明,使得整首诗歌的意境更为完整。最后两句“较张才少一,拟邵已加双”,写宁氏家族人才出众、德行高洁。“旌”通“旌”,表彰的意思。此句表明宁氏家族不仅家风淳朴和顺,而且德行高尚。“淳风”、“万邦”,都是褒义词,表示宁氏家族的美好风尚已经影响到了全国,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全诗语言平实质朴,结构紧凑严谨,通过描写宁氏一族的情况,歌颂了宁氏一族和睦友爱的美德。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宁氏一族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

【答案】

陕西乾州民宁尔强八世人同居诗以旌淑

陝民曰宁氏,八世共懌庞。

田宅无分树,陈家有义尨。

易疏族益近,聚顺俗弥悾。

衣岂闻常主,耕惟守厥憃。

较张才少一,拟邵已加双。

淳风式万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