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当轩翠郁森,搆成朴斲就嘉阴。
因知事半功常倍,理趣逢源总可寻。
嘉树轩
一树当轩翠郁森,构成朴斲就嘉阴。
因知事半功常倍,理趣逢源总可寻。
注释:
嘉树:美好的树木。嘉,美好。
轩:建筑在高处的房屋。这里指的是建筑在高处的楼阁。
翠郁森:绿荫茂盛的样子。
构:建造,这里指构建。
朴斲(zhuó):简朴的雕刻。
理趣:道理和情趣。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宝绘堂记》中的一段。全文如下:“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余欲学画,于是乎始得之于师,虽未至于极,然心识已开,得于天者为多。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余欲学画,于是乎始得之于师,虽未至于极,然心识已开,得于心而后入于手,手尤不可示人,否则与人俱不传也。世之学者,不问愚智贤不肖也皆欲学圣人之道,学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卿、扬雄言,自三代秦汉晋唐以下,百有余年,传十一圣,其八者皆不能远过于孔子;而独谓仲尼至圣,其道如天地之无不覆,日月之无不照;鬼神之莫不福,万物之莫不育。彼既以为圣人,又自以为圣人,万世之下将孰是非邪!今夫平居闻道,论说是非,决去可否,与人言论文章,集诸生徒,训诂章句,讲习讨论之时,或相谓之非而不肯俯首,或相谓之是而不肯默然,各据经书,以引古义,务使两知之者相敌。此皆足以惑世诬愚,流俗谬误人之心志。故凡吾所谓圣人之道者,有不必同然后可以之者也。诗曰:‘于我乎后车’。盖其言外有遗音,遗音动于内,必行乎四支形体,然后发乎声;声应声,故莫不与也。若夫大羹不和,粢食不祭,齐衰不补,辟帛不绅,何则?非礼之不动者也。故君子之于礼,无当然之则焉;有之则固足贵矣;有之则安足以为法耶?况于所云乎哉?圣人之道犹系日月而治天下也,岂苟而已哉?吾观圣人之道,不见其明也;不见其利也;不闻其声也。其明,不减太阳而不耀;其利,不无损于万物;其声,不乱五音;其色,不淫于外;其味,不甜于口;其臭,不腐于鼻;其宫,不荡于胸臆;其商,不留于喉下;其羽,不过其节。凡此皆其所以为善也,而世之人皆未有以明之者也。故余亦尝疑其何谓也。今予以为此其善也,虽然恶夫不称者也。恶夫妄意度也,恶夫徇耳目之观而以乱吾道也。是以未尝敢以圣人之道与人言也。虽然恶夫不称者也。”